皇帝死了超度
皇帝死了超度
在清朝初期,因为刚入关,清朝很多习俗还是沿袭了古金代女真人的习俗,皇室贵族死后,火葬是清初主要的丧葬方式。在火葬的同时,还有活人殉葬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就是火葬,还有三人殉葬(即大妃和两位庶妃),皇太极死的时候火葬加两章京殉葬,清世祖顺治帝则是火葬加贞妃董鄂氏与两侍卫。
入关后,清世祖还专门制订了火葬制度,这是里面的一段话:“和硕亲王薨,停丧于家,等造完坟才能出殡,待周年时火化;多罗郡王与多罗贝勒停丧五月出殡,七月火化;官民停丧一月出殡,三月火化。”
活人殉葬制度是到康熙的时候才废止的,因为康熙觉得太残忍。当人,之前选用的殉葬人必须是死后无牵无挂,没有什么亲人的。
到了雍正的时候,火化就被废止了。(1735年)雍正十三年农历十月二十日下诏从此采用土葬,不许火化。
与土葬伴生的,则是这一套繁琐的丧葬制度了。首先,皇帝死了,要说“山陵崩”或者“驾崩”,在没上尊谥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也就是离开人间了。之后,宫中要为“大行皇帝”举行一场叫“上谥”的典礼,给”大行皇帝“起一个新的名字。
就比如康熙皇帝,年号康熙,名字叫玄烨,庙号圣祖,谥号“大成仁皇帝”。这是古代根据这些皇帝贵族大臣生前事迹来个总结就是谥号。起谥号之前得模仿古代竹简,用偏偏木条连缀,在上面写下歌颂皇帝的功德之词,在最后面写上庙号和谥号。
在皇帝死后,礼部衙门会拟出一份葬仪单,上面开列着皇帝葬礼的程序和仪式。皇帝死后当天,嗣皇帝和其子孙都要身穿孝服,戴着发辫。皇帝的棺材叫“梓宫”,要先放在宫中,在大殓(把死人装入棺材)之后才放入乾清宫。
清朝规定梓宫必须漆饰七七四十九遍,灵堂设在乾清宫,梓宫要放在那里一段时间,灵堂旁边要设置黄龙帐幔,两边要设置白绫围幔,把梓宫放在中央,前面还要设置铺着极品黄缎绣龙褥子的花梨木宝塌一个。
宝塌前还要设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着银质的香鼎烛台和花瓶,供案前还要排开三个花梨木香几,中间香几置放着银缚山炉,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银烛檠(qing)羊角灯,两旁灵前还摆设早晚膳卓和水果桌。停着梓宫的乾清门外的左边,设置着金缎制九龙引幡。
皇帝死后用什么经文?
用什么经文都不管用。主要是在于生前所做的事,所以有没有悔改。死了超度是没有用的。
古代皇帝死了的当天,宫里会做什么?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后活着的时候过着奢靡异常的生活,死后他们还想把这种生活继续下去,所以他们把死后的一切看的很重很重(事死如事生)。比如说他们生前一般就要将自己的陵寝建好等等。其这种做法为的就是表现出他们至高无上的豪华与尊严。今以清代皇家的葬礼作一番说明。
在清代,皇帝的葬礼称“凶礼”,由当时的礼部和内务府共同操办,皇帝的棺木要用云南产的上等的名贵金丝楠木打造而成,称为“梓宫”,棺木上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皇帝驾崩择良辰吉时入殓,后停陵数日。挑选黄道吉日出殡安葬,安葬的同时举办盛大的法事和吊唁活动,全民都要参与。
出殡前要在今天北京德胜门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规模和要求先抬一块和棺木重量基本相同的独龙木,大约一万斤,在木头上面放上一碗水,演习到水不洒出为止,同时工部还要派人日夜施工,修善去陵墓的御路。
出灵那一天,先烧“大法船”,用七十二人的小杠先将棺木抬出故宫东华门,此时皇族官员人等倾巢出动,皇帝灵车队伍最前面是六十四个引幡人,他们高举万民旗伞,后面紧跟一千六百二十八人的卤薄仪仗队,举各种兵器、幡旗、烧活(纸绸制作),后跟杠夫,身穿孝服,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棺木后面则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最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其中还有北京各大寺庙道观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身穿法衣持法器念经诵咒,超度皇帝亡魂。还有一些人在起杠到落杠的路上不停地撒纸钱,途中还有临时搭建的芦殿(也称暂安殿)。
皇帝从死到安葬(也称奉安)耗资巨大,例如清代慈禧太后的葬礼办了近一年的时间,用去白银一百二十多万两,这还不算陪葬的各种珠宝珍玩,可见当时皇家葬礼极尽的骄奢淫侈。
-
补财库
-
升财运
-
开财库
-
造财库
-
升职升官
-
化解太岁
-
还阴债
-
还前世债
-
还受生债
-
送替身
-
破小人
-
化解官司
-
化童子煞
-
和合术
-
观音借库
-
观音还库
-
龙王借库
-
旺财神
-
生意转运
-
换运聚财
-
五鬼运财
-
择吉日
-
补合婚
-
催姻缘
-
催桃花
-
观音赐子
-
拜文昌
-
拜太岁
-
引渡前世
-
化解婚煞
-
拜仙家
-
超度婴灵
-
去除阴灵
-
贵人扶持
-
万能退病
-
驱邪病
-
催欠债
-
金榜题名
-
学业顺利
-
文昌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