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超度
云南人超度
数千年前,纳西族是居住在北方黄河河套地区的游牧民族,过着择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后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迁徙到南方,选择了玉龙雪山为自己的栖息地,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民族越来越多,贫富之间的差距、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纳也越来越大,相爱的人们遭到俗世观念的阻挡。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很多明明相爱的纳西男女却不能在一起。他们崇拜灵魂,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灵魂是自己的,并且是自由不受约束。东巴经书记载,纳西族中有个生命神,人死后经过东巴祭祀超度,其灵魂可以结为一体。这是一种传说。 美丽的纳西女子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深深相爱,却遭到男方父母的极力反对,伤心绝望的开美久命金殉情而死,朱补羽勒盘冲破重重阻挠赶来,已是阴阳两隔。悲痛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火,抱着情人的身体投入火海,双双化为灰烬…… 开美久命金死后化为“风”神,她在玉龙雪山顶上营造了一个情人的天堂:没有苦难、没有苍老、无比美好的玉龙第三国,专门诱惑失意的情人步她的后尘。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是纳西传说里最早殉情的一对恋人…… 后来,民间逐渐相传,在丽江玉龙雪山顶上, 每到秋分的时候,上天就会撒下万丈阳光, 在这一天,所有被阳光照耀过的人们都会获得美丽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 可这招来了善妒的“风”神的嫉妒,因此,每到这天,天空总是乌云密布。 人们的所有梦想都被那厚厚的云层所遮盖。 风神善良的女儿,因为同情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就在那天, 偷偷的把遮在云层里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的阳光剪下一米, 撒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山洞中,让那些爱情的勇者, 让那些对爱情执着同时又不惧怕困难和危险的人们, 这是一种传说。 美丽的纳西女子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深深相爱,却遭到男方父母的极力反对,伤心绝望的开美久命金殉情而死,朱补羽勒盘冲破重重阻挠赶来,已是阴阳两隔。悲痛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火,抱着情人的身体投入火海,双双化为灰烬…… 开美久命金死后化为“风”神,她在玉龙雪山顶上营造了一个情人的天堂:没有苦难、没有苍老、无比美好的玉龙第三国,专门诱惑失意的情人步她的后尘。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是纳西传说里最早殉情的一对恋人…… 后来,民间逐渐相传,在丽江玉龙雪山顶上, 每到秋分的时候,上天就会撒下万丈阳光, 在这一天,所有被阳光照耀过的人们都会获得美丽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 可这招来了善妒的“风”神的嫉妒,因此,每到这天,天空总是乌云密布。 人们的所有梦想都被那厚厚的云层所遮盖。 风神善良的女儿,因为同情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就在那天, 偷偷的把遮在云层里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的阳光剪下一米, 撒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山洞中,让那些爱情的勇者, 让那些对爱情执着同时又不惧怕困难和危险的人们, 可以在那天得到那一米阳光的照耀,而因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就是那个一米阳光的美丽传说!可以在那天得到那一米阳光的照耀,而因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就是那个一米阳光的美丽传说!
请问:在今天(7月27日)晚上,请自己的冤亲债主到云南大理感通山万佛寺接受三皈依真有此事吗?阿弥陀佛!
近代以来,许多佛教徒老是每天忙于超度冤亲债主,一有生病、不顺的情况,就怪罪到冤亲债主身上,这到底是不是佛法的主流呢?应该自己通过闻思去细加抉择啊!但凡轮回中人,谁会没有冤亲债主?又有哪一个众生不曾做过自己的冤亲债主?若没有冤亲债主,你缘什么修六度万行?冤亲债主实在是你修道成佛的善知识,想把冤亲债主超度干净的人,是不是不想成佛了?
像你上面这种说法,应该是指的召请中阴身或其它道的众生吧。不知道是谁要这么做,他的修为如何?如果不是有一定神通的人,恐怕不敢这么确凿其事地放话。反过来说,如果他没有把你们的冤亲债主请到,他就已经犯了妄语戒!到底合不合理,请自己观察。
各地风俗习惯很急需用的快告我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云南香格里拉独特的风俗 (游记)
? ? ? ?这次我们去旅游的云南香格里拉县,原名叫中甸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所以这里看到的全都是藏族风貌。香格里拉县域总面积11613 平方千米。总人口 15 万人(宁波大市总面积 9365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0 多万人)。
? ? ? ?县城叫建塘镇,小得可怜,也是州人民政府的驻地。房子不高,一般三四层,街上行人很少基本不易看到,好象全是店铺,酒店,机关,少有看到住宅小区,其支柱产业就是旅游业。外围看到快要建成的医院,学校,据导游介绍是央地援建的。那里的天确是很蓝,山也确是很清,马路干净整洁,环境煞是清静,给人以空旷大气的感觉。香格里拉,是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2001 年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旅游推介中这样描述:雪山环绕之间,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土地肥沃,牛马成群。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一切都如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不必到西藏就可领略藏族风情”。不仅有西藏高原雪山峡谷的风貌和藏族风情,还可领略到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壮丽景色。 海拔 3280 米的香格里拉,将可让来自低海拔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更舒服自在地观赏大自然美景和领略民族风情,而不必担心发生“高山反应”。
? ? ? ?导游是个有二个孩子的 28 岁藏族少妇,她清秀、干利、大方、爽快,极其能说会道,一句:我们不象你们汉族只一个老公一个老婆,我们可有多个老婆多个老公。一下子吸引了全部游客。虽然她说得天花地坠,有板有眼,但我还是很怀疑,同一个国家,同一部《婚姻法》,到他那竟然不管用了?到家后查了许多资料,才证实了她所说的话的可靠性。
? ? ? ? 80 年代初,一位是来自拉萨的西藏的女干部说一妻多夫的习俗在拉萨附近的农村还存在。“我已经结婚。按照传统规矩,我丈夫的弟弟应该也是我的丈夫,只是我当了国家干部,所以我才不按传统办。”一位山南地区朗县县政府的女干部(时年 42 岁,家在日喀则)说:一妻多夫习俗,在后藏农区、牧区都较普遍,在城镇则普遍是一夫一妻。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
? ? ? ?导游说的是多夫多妻制。一家子的几个兄弟,娶多个老婆,共享。他们认为哪家人多哪家就势力大,就劳力多,就牦牛多,就青稞米多,就生活好,就脸上有光彩。象她的丈夫是三兄弟,一共先后娶了五个媳妇。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之间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妻子们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们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明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晓。女人做他们的媳妇,必须全部接受他们的兄弟。结婚都是与大哥结婚的,结过婚后大家都便睡在同一个房子里,以便共享。生出的孩子不会去测算是谁的,也不涂鸦雅集之散文会计较是谁的,大哥甚至于可把老婆作为礼物让给朋友睡,如生下孩子也如同已出,说这样生出来的人聪明,还是优生呢。反正是这个家族的,孩子叫大哥为爸爸,其他则为叔叔。居住主要是二层或三层的土墙碉楼式建筑,一般为三、四大间一栋,墙为泥,其它为木,中间大客厅足有近二百平方米大。设于二层室中的火塘是炊饮之所,也是待客之处。边为房间,左边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右边就是成年的几个兄弟和媳妇共同居住。
? ? ? ?问她:这样没难为情吗?答:都是老公老婆了,还怕啥难为情?这里村子里的男女同浴还流行呢,哪能有想得这么多,我们这样做目的特别简单:就是为了传种接代。我们一起睡觉,就好比你们一个大家庭一起坐在一起吃饭,无论哪个哥与哪个姐坐在旁边。我们任何二个去制造孩子,就好比你们无论哪个哥与哪个姐一起做事。就这么简单。“那人总是有感情的呀,我喜欢老三不喜欢老大怎么办?“我们一般都很好,个人感情管个人感情,但那个义务总是要尽的。
? ? ? ?”“你出来在这,要是碰到心仪的情人怎么办?”“那不会,我们对爱情也是很忠诚的。”
? ? ? ?“那要是觉得不爱老公了怎么办?”
? ? ? ? “可以提出离婚的,男人一般会这么想:你既然不爱我了,我何必爱你,就很爽快离了。“那你们女人都出来工作?”
? ? ? ? “一般不的。现在男人们都放牧去了,我出来做点生意,因为我学过汉语,会普通话,出来做个导游赚点外快。等天气冷了,没游客了,家中的老公们也放牧回家了,我也带点穿的回去。回家造孩子去了。再说一些这里的闻给予她们听听。”“那你出来几个月想他们吗?特别是想孩子吗?”“不想,又没有手机信号,怎么想呀。孩子有这么多老婆们管着,有好多个哥哥姐姐一起玩,放心
? ? ? ? “你们有哪些与汉族不同的风俗呢?”我们问那藏族导游。她指着不远的山峰:“天葬”。指着湖边:“水葬”。藏族丧葬受喇嘛教影响,相信人死后会转世,故死后要请喇嘛超度。有水葬、土葬、火葬和天葬等。她说:天葬是人死后当着全村人的面牛奶沐浴,然后解肢,剔骨。肉让乌鸦吃了。同样水葬就是肉与青稞面和在一起喂鱼。他们把乌鸦看作是神鸟,因为它有可贵的反哺习性。把鱼也同样看作是神,不吃的。
? ? ? ?你们不太洗澡?答:是的。因为高原干燥,洗过澡后皮肤会难受。还有,女人生孩子被视作脏的事。女人是自己在一楼牛栅蹲着生孩子,并且是自己的接生的。一般别人不给予帮助,生下,用牛初乳洗好,才可抱到二楼见神灵。所以产死的概率很高。小孩子二个月就断奶了,在家中放好食物,让他们自己去觅食,适者生存。一般不给他们读书,一是学校很远,二还是学习生活本领要紧:学会放牧,挤奶,打酥油茶和青稞酒。他们理念还很简单:有牦牛就会有好生活。看似不理解的生活风俗,习惯了成了习俗也就变得很简单了.
中元节,徐霞客为什么会在云南两地看到不一样的情景?
中元节 ,俗称鬼节、七月半,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
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徐霞客在云南一年零九个月,经历了两个“中元节”。但是他看到了云南两个不同地方完全不同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命??徐霞客在他的游历中,对节日基本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是顺手记上一句。
但在云南的《滇游日记》中,徐霞客这句与中元节有关的“闲话”有着重大意义!他的这句话是:“夕为中元,去岁在石屏,其俗犹知祭先,而此则寂然矣。”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是中元节;去年在石屏,那里的风俗还知道祭祖先,可此地却寂然无声了。
他写下这句话的地点是在游览完保山石城(今老缅城遗址)返回保山城途中的一个彝族村寨。
这句话的重大意义在于:
弥补了缺失的《滇游日记》中前87天的一点遗憾:1638年的七月十五日,徐霞客在石屏;
石屏与保山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对待“中元节”上的风俗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中元节是流行于汉字文化的传统文化节日,云南少数民族不过中元节很正常。
在徐霞客的老家,南京及江淮地区,将中元节称为斋孤,旧时僧人在河边超度亡魂,将纸做的荷花灯放在河里,所以又称“斋河孤”。
那个时候,中元节整个节日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想来,应该是已经习惯了热闹场面的徐霞客,在蛮夷之地看到冷清的场面才会有感而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