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事杂谈 > 正文内容

超度众生脱离苦难的佛陀

admin82年前 (2023-07-14)法事杂谈534
加微信:54648273 可免费领取 2025年运势报告

超度众生脱离苦难的佛陀

超度众生脱离苦难的佛陀

:根据大乘佛教定义,释迦牟尼是贤劫第四尊佛,他三十五岁创立了佛教,此后传道说法四十五年,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老、病、死的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他从此舍弃荣华富贵,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最终成为…

🎉 每月可免费在极云观供灯
微信:54648273

根据大乘佛教定义,释迦牟尼是贤劫第四尊佛,他三十五岁创立了佛教,此后传道说法四十五年,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老、病、死的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他从此舍弃荣华富贵,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最终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由于他的巨大牺牲和艰苦修行,佛传事迹被传颂至今。后人在寺庙供奉金身和香火,是感念佛陀教化真理,以及对众生平等的慈悲。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H:21.5cm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H:19.5cm

释迦牟尼是人间的觉者。在一次与婆罗门的对话中,他说:“我诸漏已尽,有如棕榈树残枝亦已断除,未来不再有生。正如水中青莲花、红莲花或是白莲花,生长于水中,高出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没。我亦如是,生在世间,超越于世间,不被世间所触。记住!我是觉者。”

佛陀不是至高无上的神,也不是救世主,他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圣人。他以自己的修持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从生存的束缚中赢得自由!

佛对众生说:我所具备的,你们本身都有;我能做到的,你们都能做到。

13/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H:17cm

13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银错红铜)H:23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H:11.5cm

13世纪 铜宝冠释迦牟尼

H:11cm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

H:12.5cm

佛陀对生命的观照源于佛教的生死观和由此而生的慈悲思想,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体现在对人生苦乐的阐释。无常即苦!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缘聚则起,缘去则散……面对人生的无常,佛教有其特有的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教义便是佛陀给我们极为重要的启示,也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只有勘破痴迷,求悟真理,方能止灭烦恼,获得解脱。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4.5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H:23cm

15/16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30.5cm

15/16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19cm

佛经上形容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包括“眉间白毫相”“顶髻相”“身形端直相”等,在造像上要尽量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从尼泊尔、西藏、汉地、蒙古等地区的佛陀造像来看,虽然材质、工艺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对释迦牟尼外貌的表现都一致遵循这些特征。在虔诚的工匠心目中,释迦牟尼是一位英俊健美的王子,更是一个得道的智者,一个智慧而慈悲的超凡脱俗的人。

17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1cm

17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1.5cm

相传释迦牟尼在经历了苦修之后,怀着新的领悟和禅机,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他发誓,如果这次还不能探知宇宙根本、寻得生死究竟的真相,解脱出一个大自在的圆满智慧,宁可化作尘土,绝不起身。在他开悟的前夜,有魔王率领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进行阻挠,释迦牟尼岿然不动,伸出右手,指间轻轻触地,瞬间山河震动,大地开裂,魔军即刻被降服。这就是降魔印的来历,而左手禅定,右手触地的成道像,也成为后来人们为释迦牟尼造像的典型样式。

这类造像表现出释迦牟尼“即使日月背弃苍天而坠落,山脉上下而颠倒,我也绝不动摇”的决心,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正是这些内涵与精美工艺的结合,使释迦牟尼像具有如此灵性光辉和至高至正、动人心弦的审美价值。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H:19cm

元末明初 铜鎏金释迦牟尼H:29cm

以上诸像甄选自华艺国际2015秋拍《静观》专场拍品。沉淀了千百年的时光,见证了婆娑世界的沧桑变幻,这些造像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韵味和精神内涵。眼前的释迦牟尼,就像巴尔特所说:“他是一个完美的模范,安详温和而又庄严,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对受难大众有怜悯,有完全的精神自由,超越各种偏见。”他双目微阖,嘴角微翘,面带着微笑。这微笑似有若无,自在而闲定,清净而圆满,从容而大度。珍藏佛像,让佛的微笑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喜悦!(转)

十大佛祖排行是怎样的?

十大佛祖排行排名是真怎样的?

说到佛祖,想必大家都只是在说中,或者说是西游记中见到过,而佛祖形象让人觉得很神秘,今天就来看看十大佛祖是如何排名的呢?走进佛祖世界。

1、摩诃迦叶,苦行。

摩诃迦叶意为饮光之意。是佛的衣钵传人,也是付法藏的第一祖。佛将法藏传给迦叶,也告诉迦叶,要一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传给他的袈裟交给弥勒佛。迦叶被尊称为头陀第一,也是过去苦行第一,信仰无执着之念,和佛陀同坐,在佛涅盘后,他率众进行了第一次经文的结集,完成佛最后的旨意。

 2、阿难陀,多闻。

阿难陀意为欢喜,无染。阿难的记忆力很好,佛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过耳不忘,而经文也绝大多数是阿难记下,后来由他编集而成。他发愿要护持一切如来正法的结果。阿难是侍佛弟子,曾力劝佛陀充许女子出家入于佛教,成为比丘尼,也就有了女菩萨和尼姑的由来。

 3、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称作舍利子,是佛的首座弟子,聪颖过人,被称为智慧第一,他聪明过人,故当于未来作佛,号华光如来。

4、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菩提是善业,善吉,空生之意。他擅长解疑,被誉为解空第一,善解空义,喜欢与佛交流问题。

5、富楼那,说法第一。

 富楼那意为满慈子满愿子的意思。善长说法,教化万千,被誉为法说第一。一擅长四处讲经,传播文明。

6、大目犍连,神通第一。

他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四处除恶,为人间恢复光明与带来安宁。

7、摩诃迦旃延,议论第一。

摩诃迦旃延被誉为议论第一。他善于辩论,能说会道,能用简短的言辞,巧妙的方法,把人说的心服口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8、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阿那律意为无灭,如意,无贪之意。曾贪于睡眠,被佛呵啧后,努力修为,导致患眼疾失明。后开了天眼,能看清六界之内外。

9、优婆离,持戒第一。

他精于戒律,修持严谨,在著佛经方面狗更是出从,能管住自己,被称为持戒第一。

10、罗睺罗,密行第一。

因罗喉罗阿修罗王障月食时,故取名为罗喉罗。他严守戒道,被誉为密行第一。

学习了十大佛祖排行后,我们也确实从佛祖身上学到了很多珍贵的品质,如严谨、善辩、智慧、神通、持戒等品质。虽然说十大佛祖是神话人物,属于虚拟界,但是,听过小说、故事等方式呈现都我们面前,给我们很多没好的想象,也给自己人生提供很多借鉴。

千万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指的是什么

就是释迦摩尼佛为了搭救众生脱离苦难,化千万个化身就搭救众生,使众生在苦海中找到正确的道路,比如:化为一棵树、一粒沙子,一位老师等。

释迦摩尼佛的八相成道

据传,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早已由古佛点化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以成就其成佛之世的修行。《佛本行集经》等详其事,介绍“八相”的内容。佛重累世修行,道重今世修行,佛陀是否早已成道无从可知,以示现所述真相难辨,不过,无论有无轮回,因果律的确存在,惩恶扬善也是不变的真理,佛与道导人向善的确功德无量。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转生至忉利天中。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后出家之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自幼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文武双全,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妃,后生一子,名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觉。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 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参阅《佛说兴起行经》)。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楞严经》云『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槃。临涅槃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如来佛祖的八相成道

在佛教中,形容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名词叫做“八相成道”,这是往昔已圆满成佛的释尊,为众生的利益而在我们这个世界所做的示现。

在众生的经验中,只要有生命便无法避免生、老、病、死,但这些现象事实上在佛那里从未真正发生过。佛陀最初示现为下生国王之家、娶妻生子的在家相,后因观人生之苦,尽弃荣华,出家修行;再由苦行转持中道,降伏魔众,最终成道;此后组建僧团,弘法度生;最后,释尊为了示现无常,令弟子精进修行,八十岁时舍寿进入涅槃。释尊一生的示现,让众生觉得佛是自己的同行者,升起“凡人也能通过修行成佛”的信心,进而化导众生。因此,示现八相成道实乃佛陀的悲心所致。正如《入中论》所言: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但他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一、降兜率

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复示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后以期运将至,当下作佛。逐观五事因缘,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及王后摩耶夫人为父母。

二、住胎

于是菩萨化乘六牙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胁而入住母胎。菩萨住胎,不失定慧,具足正念,清净无染。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 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

三、出生

经十月怀胎,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又有龙王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泉水沐浴佛身,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于时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诸天龙神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成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

四、出家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佛母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并转生至忉利天中。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后出家之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自幼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文武双全,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耶输陀罗为妃,后生一子,名罗睺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觉。

五、降魔

时有魔王欲行恼乱,不愿菩萨获得无上的解脱之境,于是蛰伏的魔王波旬派遣诸魔女来引诱扰乱禅定中的悉达多,但是菩萨丝毫不为所惑。魔王又派遣众恶罗刹来胁迫悉达多,投掷各种利刃兵器,但是这些刀刃到了湛然不动的菩萨金刚座前,却如花瓣般一一散落,不能伤害菩萨。由此菩萨以慈悲力降伏了魔怨。

六、成道

随后菩萨以甚深的定慧力明了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于明相出时,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详见《过去现在因果经》)。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释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七、说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 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参阅《佛说兴起行经》)。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楞严经》云『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八、涅盘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盘。临涅盘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盘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尊的一生圆满地走到了终点。八十岁那年,释尊在拘尸那迦进入涅槃。弟子和亲族将他的金棺抬到化身冢自然火化。

进入金棺前后,两个流眼泪的故事,是佛最后提醒大众的道理。

释尊圆寂后,当时的重要弟子、后将佛教传承下去的代表人迦叶尊者,因为在深山中修道,赶到化身冢时,释尊进入金棺已有七天了。尊者哭泣道:“佛已过世,我迟到了!佛只是将衣钵传给我,将来佛法如何向下传,我现在还不知道,佛没有向我交代。”

般若法要是不是要断流了?这时,释尊用了一个方便的方式安慰他。迦叶尊者正在哭泣时,棺盖打开了,释尊伸出一只脚,上面生出了一朵莲花。这是一种特殊的示现:佛既然法、报、化三身圆满,那么他的化身有足够的方便令正法不断,因为化身永无止尽。

迦叶尊者到来之前,释尊也流过一次泪,是为佛像的标准而流。释尊从金棺中坐起,说未来的事业要咐嘱给将要雕刻的佛像,因为一世间只能有一位示现圆满德行的能仁,以后大家礼拜的都是他的形象。这个形象要做好,如果粗制滥造或不遵循规范,大家便见不到真正的佛。即使佛的化身会出现于世,但人们的信仰还是要有依托之处,这是开启佛法因缘的钥匙。

这两件事,最后归结成三宝存在与否的问题。佛、法、僧还存在,众生的入门钥匙就没有被中断。换言之,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三宝是否存在,我们是否还记得佛、法、僧,这是佛为之流泪的一件事。佛没有担心自己的学说将来能否扬名立万,而是担心未来的弟子成佛与否,未来的弟子是否有“苦”。

释尊的一生如同彩虹,两千年前已飘然而逝。但他留下的、永不消逝的是另一件东西。他没有留下一位公众人物在大家面前,也没有留下一件事物在公众世界(他的法体后来成为舍利,分向各国,但即便金刚身不坏,世界毁灭时还是会毁坏),但他的真实智慧却留在了每个人的世界中。因为,每人都有一个世界,曾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就是在我们世界中出现过的。每个人的世界中,他在这里逝去,又在那里永恒;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位释尊永恒存在着。

佛陀在世弘扬佛法49年,在做什么命?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这一段,基本上能回答你的问题,不光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佛都是为这一大事因缘出现在世间。诸佛都是要开示众生究竟的妙法,揭示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也就是《妙法莲华经》等圆教经典的义理。说到圆教,您应该了解一下五时八教,五时,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因为众生以开始不能接受高深佛法,所以佛次第说法,人天法、声闻缘觉法、藏教、通教,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槃经等圆教经典,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令一切众生直了成佛。这就是佛49 年做的事情。

“超度众生脱离苦难的佛陀” 的相关文章

婴灵是找人超度,还是自己超度比较好?

婴灵是找人超度,还是自己超度比较好?

婴灵如果不超度的话,会经常纠缠父母及亲人,产生一些危害。那做超度法事,婴灵是找人超度,还是自己超度比较好呢?下面就跟随道长一起来了解相关内容。婴灵,是人工流产、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婴儿灵魂,因父母没有帮助为他做超度,魂魄无依,无法往生,弥留现世,产生无尽的...

名人做过种生基有哪些,种生基改运

名人做过种生基有哪些,种生基改运

假如你现在需求工作更上一层楼,婚姻更调和甜美,那么你也需求种生基,添加吉运。种生基可助人增强运势。大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生命运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种生基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是经过山川河流大自然地理环境的磁场以到达改动人生命运为意图,进而使家庭愈加美好满意吉利。运用牙齿...

这几种不祥之物,千万别放在家里。

这几种不祥之物,千万别放在家里。

在家居摆设中,有些物件放在家中是会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那哪些物品放到家里会出问题呢?一、枯木干花枯木干花,塑料花不宜多放,会增加枯萎衰败之气。二、动物头骨动物头骨,以及外形凶猛的摆件,这些在风水上认为都有煞气。三、凶猛绘画有凶猛动物造型的绘画,在风水上也认为有煞气...

种生基法术,道家改运不二法门!

种生基法术,道家改运不二法门!

我想简单介绍下种生基,是“生命的根基”,意思是生人当死人办,运用风水作法,以生人身体髮肤或衣物,连同时辰八字埋入生(寿)坟,达到转运目的,种生基可助人增强运势。 种生基乃“葬生基”之讳称,源自江西之道派。此术源自古俗,客家人也有“葬生基”之俗语,活埋之意...

做了法事以后多久能见效转运?

做了法事以后多久能见效转运?

根据结累经验统计:一般是当天或四十九天内见效转运。这要看处理什么问题而定!失魂招魂,上表后就见就效,三天内魂回而安定,超度一般三天至七天内见效,实名超度的,都能超度往生。不信者!超度百日后,可找通灵的神婆查查。非实名的通超,就不一定全超度走。解童子一百天内见效,治...

看风水为什么要收费?

看风水为什么要收费?

风水师必须收费、主家必须给红包,这是风水界历史传承的规矩,而且在各种术数中风水的收费是最高的,这种规矩既然已经沿袭千年,其中自有天理在焉。依据宇宙能量平衡之法则,风水师点穴选址及布局规划,均属逆天机,夺造化之事,是违背自然而然之法则的,属于人为改变因果,因此,堪舆...

📩 有疑问?微信聊:st-3139
点击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