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超度法事
香港超度法事
中元节 不仅仅是一个 传统节日 ,也是一个 祭祀 的节日,在民间当中也被人们称为是 鬼节 ,那么2020中元节是哪一天农历呢?中元节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呢?
2020中元节是哪一天农历:2020年09月02日,星期三,农历七月十五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家的说法。道家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家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家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我国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如何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七月十五这一天到来时,主要是上坟祭奠祖宗,在坟头压纸,告诉祖先此墓已经有后来人祭扫;或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家的超度法事。
父亲在香港去世了,现在又赶上疫情期间,大陆子女怎么去香港参加父亲的葬礼?
现在都是可以开放通关了,可以自愿前往,具体量你可以咨询一下当地的海关是什么政策?说白了,再一个,你去参加不参加只是一种民俗,他对王者一点关系都没有,一点而已,利益都没有,如果想利益过世者,你必须要赶紧操作祭祀方法,要对超度呢,就是念诵大量的英文,或者是大量的放生,用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能更好的利益,或者祭祀方法就是晚上日落之后,到路口烧元宝嗯,冥币等等,用现成的送钱表文就可以了,上面写过诗者的名字和生日,其他就不用写了,写当天的农历日期就可以
超拔法事办几场好
超拔法事办几场这个没有规定,往往是越多越好,但一般来说是7次或者5次。
超拨法师一般来说也是指超度法会。
超度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chāo dù,宗教用语。一指跳过;二指超越,胜过;三指佛教为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四指援救,救助。
郑重声明:内容只供参考,请勿封建迷信。
2018年7月半是几号
2018年7月半是2018年8月25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七月半就是我们常说的鬼节,大家都知道七月半是农历的七月十五,那么下面我们来说说2018年的7月半是阳历几号。
详细内容 01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02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03
节日由来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中国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04
历史发展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传统葬礼习俗,具体什么过程?
香港的葬礼习俗还是比较中式的。一般就是传统汉族仪式。大致分为讣告,小敛,大殓,成服,吊唁,焚库,超度,出殡,做七。几项这要根据
懂:法事 会计算日子的请帮帮(丧事:头七 三七 五七 七七)..
没过晚上12点仍然按8号算,那么8号9号10号加起来算算三天,也就是通常说的假三天,10号出殡。又10号11号12号三天,即12号为复山的日子。因10号是死亡的第三天也是复山的第一天,所以10号那天算两天,这样8.9.10三天加10.11.12三天就是六天,13号就是第七天,也叫头七,13号周一,今后每周一就是七,至于七七为止,才算办完丧事。不知道解释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