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超度法会日
法源寺超度法会日
法源寺位于西城区法源寺前街,从寺门走到菜市口,只有八百多米的距离。
这是北京 历史 最久的fo教寺院,唐太宗初建时赐名“悯忠”,用以祭祀东征十万忠烈; 南宋遗臣榭仿得抗元失败,在此绝食自尽;明末将领袁崇焕蒙冤枉死,遗骸被部下冒死盗往寺中超度; 而在文学作品《北京法源寺》当中,这里是近代戊戌六君子清谈和停灵的地方。 历史 千折百转,法源寺内千载苍凉,忠魂跨千年相会在此,于丁香雪海间,见证芸芸百姓、岁岁年年。
01
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者,收其遗骸,葬幽州西十余里许,为哀忠墓;又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作fo寺,以超度之。”
——《春明梦余录》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而未果,退至幽州城,于出征誓师处建悯忠寺,以祭祀东征的十万忠魂。寺中有阁名为“悯忠”,当时有一个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即言悯忠阁之高耸非常。
同年,玄奘遍历天竺十七载,携657部fo经,于正月二十五返抵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fo教自此又兴盛了两百年,“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直至会昌灭fo为止。
天宝十四年(741年),安禄山反唐,效仿太宗在悯忠寺东南角建了一座十丈宝塔,高过主殿悯忠阁。此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为部下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效仿安禄山,在西南角建了十丈高的“无垢净光宝塔”,而后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如今,两座十丈高塔早已在岁月中湮灭,只留下一块“无垢净光宝塔颂”碑石作为见证,这也是北京市内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
此后,唐武宗兴道灭fo,大毁寺庙。因为碍着太宗皇帝悯怀忠烈的初衷,幽燕八州寺庙中惟有悯忠寺得以独存。
然而,悯忠寺存在得太久了,逃不开 历史 的规律。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悯忠寺尽毁,之后屡毁屡建,又屡次易名,直到清雍正年间,雍正帝将此寺更名为法源寺,开戒坛传戒法事;1780年,乾隆帝亲临寺院,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悬于大雄宝殿,现在还可以看到。
02
古拙建筑外形下的“文博馆”
今天的法源寺,南侧为唐悯忠寺遗址,而剩下的面积和唐代相比依然规模较小。
法源寺虽在岁月中“缩水”,但建筑之古拙精美却未曾改变。全寺共有六进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和藏经阁。整座建筑呈逐步缩小态势,第一进院落从山门到天王殿,占去全庙纵深的四分之一,此后每进院落的深度逐渐缩小,在空间上环环相扣,却又若即若离。寺中僧侣称之为“经过 历史 选择和后人赋予的纵深感”。
从毗卢殿到藏经阁的这一段建筑布局历来多为专家学者称道,认为它别具一格,欲纵先收,可称为寺中精华。 相对于前面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毗卢殿体量减小,东西两庑向中间靠,压缩空间后有意形成一条狭长的窄道,直到观音殿一堵灰墙前,青砖墁地,景致静谧,让人以为到此为止。但继续前行,穿过墙上的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藏经阁面阔五间,阁前树影摇曳,别有洞天。
时间赋予建筑厚重 历史 ,也在其中留下诸多精华。法源寺内存有大量历代文物经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毗卢殿内有一尊高近5米的铜铸fo像,造型为毗卢fo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fo,因而被称为“千fo绕毗卢”,为法源寺镇寺之宝。殿前摆放着一块大水缸状的太湖石,原为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制作、被誉为“镇国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后来乾隆帝将“渎山大玉海”的上半部分购置后安于北海团城并配置新的基座,寺内现在保存的是清代新做的“大玉海”,以及原本的元代基座。
这还只是寺内所存文物之零光片羽。寺内存放、展出大量fo造像、壁画、碑石、经幢,如东汉陶fo坐像、东吴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fo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造型精美,风格各异,不一而足。
作为法源寺 历史 文化街区的“题眼”,法源寺山门外是一片宽阔的公共空间,常有老人与孩子在这里休憩活动。寺内西侧为中国fo学院所在地,设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fo教学历教育,学僧来往于法源寺内外,与古迹、丁香为伴,更为千年古寺增添了一份活力与安然。
03
忠魂归来,以瞻家邦
小说《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李敖认为,法源寺是中国早期的忠烈祠。fo寺最早以“悯忠”为名,也为之后逡巡千年的浩然之气埋下了伏笔。
《北京法源寺》是台湾作家李敖所作长篇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反复上演,也让这座古寺为更多人所熟知。在文艺作品中,戊戌变法始末被凝聚在惊心动魄的十天,法源寺内风云变幻,汹涌的、决绝的、壮怀激烈的,愚昧的、固执的、病入膏肓的,中国清末图景如同电影,历历倒影在这座“人间戏场”。
在小说当中,谭嗣同死前曾到法源寺与方丈谈禅论fo,变法失败后,又曾被京城义士偷运回法源寺停灵,然而据考证,杜撰的成分居多。但在真实的 历史 上,法源寺的来客却从不缺少志士与忠魂。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曾任江西信州太守的谢枋得因南宋灭亡而蛰居闽中,不幸被元人俘获,北上拘于悯忠寺中。元人诱其做官,将谢枋得押到文天祥就义处,威胁道,“此地系文丞相砍头处”,谢枋得听后仰天大笑:“当年与吾友同榜登科,今日又能与吾友同游地府,岂不幸耶!”回悯忠寺,绝食而死。 明代江西籍人士为纪念其忠烈行为,在法源寺北设立榭仿得祠,供奉榭枋得塑像,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朝末年,崇祯帝被清军反间计所乘,临危夺帅,拘捕抗金名将袁崇焕,并于崇祯二年(1625年)九月初七凌迟袁崇焕于西市。 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盗其头颅,秘送法源寺,恳请法师为之超度后掩埋于自家后院,此后隐姓埋名,家族世代守墓,至今已有390余年。 随着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四处奔走,呼吁有关部门重修袁崇焕墓及祠堂。1984年,袁崇焕墓和祠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20年,佘幼芝去世。这位明末英雄与佘氏家族的故事,到此画上了句号。
04
丁香花事动京城
苦难挫折,多为诗家幸事,古迹高阁,从来都是文艺诞生之地。 法源寺的丁香诗会由来已久,自明代而兴,至清代而盛 ,成为皇亲贵胃和文人墨客钟爱的好去处,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备素斋,邀集京城名士前来赏花赋诗,纪晓岚、龚自珍以及宣南诗社等,都曾咸集于此。
到了清朝末年,寺内丁香已极为繁茂,乃至于号称“香雪海”,而法源寺亦被称为“香刹”,与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和天宁寺的芍药并称为“南城四景”。(点这里查看往期文章《京城古迹丨天宁寺塔——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1917年,齐白石只身来京,白天在琉璃厂卖画刻印,晚上就借住在法源寺的僧舍休息。彼时的齐白石尚未成名,画作鲜有人问津。一天,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陈师曾偶然在琉璃厂见到齐白石的印和画,十分欣赏,于是立刻到法源寺寻访,“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后来,陈师曾赴日时,带去的齐白石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悉数买下,且画价颇高,齐白石于是声名大噪。他后来曾这样记述,“我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1924年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曾至法源寺,由梁启超、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以及数十位文人陪同,参加为他举办的赏花会。泰戈尔被美景打动,留宿寺中,徐志摩留下陪同。当夜,月色如水,香影浮动,泰戈尔与徐志摩于海棠花下作了一夜的诗。后来梁启超集句成联赠与志摩,上联意指西湖,下联则言法源寺,文句纤巧灵动,仿fo能看到当时夜色: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2002年,中断了88年的丁香诗会再一次在法源寺中举行,而后每年4月都会如约而至,连同络绎不绝来此访古赏花的市民,在法源寺千年的生命中绘上欢乐灿烂的一笔。
在某种程度上,古寺与逝者,在彼此的对照中共同写入 历史 ,须臾与无穷在此间交织,又在花香中得以延续。
历史 需要被记载,也需要被记得。2021年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的炮火与罪行不敢稍忘,30万同胞的死难和鲜血更不能稍忘。每当紫金草盛开,记忆延续,用“记得”告慰逝者,也让今者自强。
现在北京法源寺还定期举行皈依大会吗?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呀?需要提前预约吗?
北京法源寺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定期举办三皈五戒法会,不需要提前预约,当天带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一张,30元香资和本人身份证,上午到寺内天王殿登记拿号11点开饭,11:30叫号上殿,12点法会开始
法源寺三皈五戒法会普通人要怎么参加
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法源寺都有固定皈依仪式,上午报名,下午皈依,1张1寸彩照,30元前,去报名就可以了,不用去太早,很简单。皈依仪式中,有一本分是受五戒仪式,参加既可。
读fo法学习
请听净空法师讲的《认识fo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
体方法师讲的《解脱之道》《阿含经》《心经》《金刚经》
简丰文居士讲的《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六祖坛经》《三祖信心铭》
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
圣一法师讲的《金刚经》《六祖坛经》
我空间主页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fo
七月十五中元节,元是什么意思?
就是俗语中所说的“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fo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fo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fo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fo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编辑本段]2.节日来源
fo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fo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fo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fo主求救,fo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fo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fo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fo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fo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fo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fo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fo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fo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fo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fo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编辑本段]3.庆祝方式
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fo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fo的徒弟目健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fo有什麽解救法门,fo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fo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fo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fo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fo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著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普渡
农历七月常见的台北中元普渡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fo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与三角彩色纸旗,旗上以毛笔书写「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阴光普照」等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且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只,俗称「大士爷」(信徒多尊称其为「普渡公」)。
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这位神只的来由有二说:一是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为求隆重,会立大士爷的牌位或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在祭祀期间,会将大士爷牌位或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大士爷样貌一般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fo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庇佑。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台湾的头城与恒春、香港福佬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fo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一排一排的排开去,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很是壮观。
在祭棚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脸獠牙,异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烧三条大香,两条大烛,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愈多愈妙,有烧猪、鸡、鸭、白米包、水果、罐头、糖、油、盐、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干粮杂果、素食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缤纷一片。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庙普内设有祭坛,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至于神桌上,则置有三个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
祭坛前的长桌上,则供奉牲醴,及用面粉为材料,捏造成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极尽丰盛之能事。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还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扑满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应有尽有。
拜祭过后,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总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比起彼落,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因为一般人相信,“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做好准备金,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fo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fo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为图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北人民又把它改称为面塑节。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fo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fo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fo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fo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fo教传说故事。大意是fo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fo祖。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这种fo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指这样的fo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fo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fo法的“孝亲节”。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五台山fo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要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
在民间,家家要上坟祭奠祖宗。
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
补财库
-
升财运
-
开财库
-
造财库
-
升职升官
-
化解太岁
-
还阴债
-
还前世债
-
还受生债
-
送替身
-
破小人
-
化解官司
-
化童子煞
-
和合术
-
观音借库
-
观音还库
-
龙王借库
-
旺财神
-
生意转运
-
换运聚财
-
五鬼运财
-
择吉日
-
补合婚
-
催姻缘
-
催桃花
-
观音赐子
-
拜文昌
-
拜太岁
-
引渡前世
-
化解婚煞
-
拜仙家
-
超度婴灵
-
去除阴灵
-
贵人扶持
-
万能退病
-
驱邪病
-
催欠债
-
金榜题名
-
学业顺利
-
文昌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