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事杂谈 > 正文内容

福州死人超度

admin81年前 (2023-07-16)法事杂谈498

福州死人超度

福州死人超度

棺木抬到,孝男到门前跪泣迎接。有人为尸体沐浴穿戴装殓入棺,这样职业的人泉州晋江称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时任绳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于烘炉烧,为尸体洗浴之用。余水倾倒阶前,这样叫“上水”。

死者装扮毕,扶起坐于厅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额十二碗,名叫“辞生。死者足踏装有谷物金钱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帮其拿一些准备好的钱散发给子孙,名为“散手尾钱”。所择时刻已到,尸体装入棺内,纳以石灰碎纸(泉名“纸脚”),如夫妻尚存其一,则草席须刈留一半。

装殓停当,盖上棺盖,钉上木锭。孝男等随后将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药炉草席碗筷等物拣送至室外旷地,从前各铺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门前烧毁,名叫“送草”。

送草之后要停柩于自家厅上。停柩的棺木必须加漆,漆之厚薄,视停放时间之久暂及丧家之经济力量而异。

停柩一段时候,诸事准备就绪,便择日发丧开吊,做功德为亡魂超度。先期印发“讣贴”遍告诸亲友。出葬前数日再度“捧饭”。布置灵堂,先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

亲友接到讣贴,视其交情及资力,有以现款为赙,有以挽联,有以布帛贴字,亦有以冥镪为赙的,丰俭不一。唯花圈则民国以后始用,旧式的不用花圈。发丧之日至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者,谓之“问丧”。功德已毕,焚烧纸厝,翌日出葬。

出葬行列有亲友应酬之各种物品,如丧轴多者必抬丧轴而行,又有化妆各种戏服,在出葬行列中边歌边舞,自数阵至数十阵,沿路观众如云,争看热闹。交游广阔之大户,当灵棺经过时,有交情的人家于自家门口排香案,举行路祭,孝男要叩谢并送其红布一块。

扩展资料

泉州晋江服丧事宜:

人死之后,亲属戴孝,头冠白巾,泉州名为“头白”。身穿孝服,没有做功德的以白布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称为“变服”。

孝男足穿草鞋,女则就布鞋加缝白布或青布,儿媳鞋后加红布。外亲如外孙的“头白”多一块红布,通常不戴在头上,足穿便鞋。腰间孝男缠麻带,其他为宁麻带。孝男百日内不剃发。

泉州人死后三年系首尾计算,届时除服从吉,门贴新红联,俗称“贴三年联”。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汤茶饭菜,孝眷哭祭,称为“孝初一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贴红联,或贴水红色或绿色者,其辞句亦与春联异,作哀伤之词,如“望云思亲”之类。

丧葬习俗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关于闽南殡葬的仪式

礼生:指司仪,即仪式的主持人。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汝不顾青春年少……。”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俗谓“分手尾物”,其意与“分手尾钱”相同。?

棺木多是预先备办,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为松木,大多数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长约8尺,宽1.6尺(盖宽1.8尺),帮高1.05尺,由四块木板做成的称“四甲”,六块板做成的称“六甲”,“八块板”做成的称“八甲”。“四甲”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选择闰年进行,“取增长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钱多由女婿承担,棺木做好时,出嫁女要备办祭品来祝贺。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红色,特别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风,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体腐烂也不会泄漏出来,俗称“金漆棺”,贫者则油而不漆。棺头要写上“福”或“寿”字,男性用的棺木写“福”,女性用的写“寿”。然后将做好的棺木竖立在前厅或家中,贴上红纸或披上红布,俗称“竖寿”或“竖喜寿”。男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左侧,女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右侧,不能颠倒。此后,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打开。入殓时,已备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时要用盐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闽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临时购买的。亲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俗称“买大厝”,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须放一些纸钱或放一块红布条,俗谓“放纸”。丧家须在村口或巷口烧纸钱,跪迎棺木入屋。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孝眷在门口迎草灰入宅,铺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词曰:“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了,子孙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闽南地区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在厦门,主事者手提小香炉,在遗体上绕圈净身,以示驱逐魔鬼,纯洁亡魂。随后又提香炉在棺内绕数圈,以示祓除棺内秽气,口中还念吉词道:“净身子孙发了金,净厝子孙旺旺富。”?

移尸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斗笠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孝眷的眼泪忌讳滴在遗体上。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据传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亲友吊唁时送来的“被仔”要逐条盖在遗体上。主事者要对死者唱明某条“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时,不唱姓名,只唱称谓。俗信唱姓名会被死者摄去魂魄,到阴间作伴。? 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各地风俗差异较大。在松溪,棺内除放纸钱外,还放一个装有木炭的火笼,少许食盐,一把扫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闽南,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内跳过,口念到:“跳过棺,走过番。”据传此俗源于飘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时,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两张长椅上),厅前放三张草席。入棺后。孝眷到第一张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开水被,接着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声,表示人确已去世。然后相继退到第二张、第三张草席上跪拜。尔后其他亲属依次跪拜。此俗类似于古代的“属纩”。闽东一带有“辞棺”习俗,即纳棺后,孝子将少许冰糖(或甘草汤)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许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阴间过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谓“吃干饭”。

? 盖棺前,许多地方流行“巡棺”习俗,即孝眷按亲属排列,手持冥香和纸钱,绕棺数圈,瞻仰遗容。绕棺多是先逆时针绕三圈,再顺时针绕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绕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达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则是在盖棺后才巡棺(龙岩)。在霞浦,棺材两头各燃一火把,由两人擎举,孝子膝行从棺材一端绕到另一端,不能绕过棺材头部。在漳平,盖棺前要举行“辞世奠”,宣读祭文。?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盖棺或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绅士负责,或由专门为人办丧事的人(俗称土工)负责。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内,魂魄会被死人摄去,日后会精神错乱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即安钉。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戊已土,子孙寿元如彭祖。”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铜钱、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钉”与“丁”同音)。在漳平,若母亲去世,安钉须由外祖家认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铁锤、四枚铁钉、一对蜡烛、一包红包的盘子到外祖家的长辈面前。等他拿起红包,用手在铁锤和棺盖上触摸一下,才可以盖棺安钉。在古田,盖棺安钉后,要请乡绅宣读祭文,文曰:“泣泾颡血而言曰:凶积厥职,祸延我父(母)。一疾遽婴,九泉弗起。兹值盖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恶至此?呜呼,哀哉,尚飨!”?

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头板、脚尾灯、旧衣物)扔到野外,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旧时,男性去世,须请族长视殓;女性去世,须请外祖家视殓。否则不能入殓,俗谓“男死怕亲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别是外祖家视殓必不可少,俚语又云:“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来。”所以“接外祖”习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闽南地区尤甚。在向外祖家报丧的同时,丧家门口须设香案准备接外祖。外祖家来人时(多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后,若是正常死亡,就将覆盖在香案上的红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转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铺前吊丧。若外祖家认为孝男平时不孝顺,轻则怒声斥责,重则拳脚相加,让孝男一直跪在那里,直到认为惩罚够了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来一班人马前来打闹,轻则砸毁家具器皿,重则扒去屋顶,甚至不让入殓、下葬,直至尸体腐臭,俗称“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见,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无亲属,则以村外蔗园代仪,即挖一块蔗头代祖,俗称“蔗头祖”。在政和,外祖家奔丧人来到时,披麻戴孝的孝眷须跪伏香案前。奔丧人进村时要发诗,开头一段云:“铜鼓圆圆过山东,今日打来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发,千年发福万年兴”。以下每段四句,分别唱蜡烛、冥香、火炮、龙伞各一段,最后一段是:“孝子孝孙真孝心,跪在路边接诸亲,孝子孝孙齐齐起,回家发福满路兴。”若是孝男平时不孝,也要予以种种惩罚,诸如罚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让他丢脸与破费等。?

·吊 唁·?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在兴化,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在城镇,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

旧时有停柩待葬陋习,故从发丧起四十九日内均可吊唁。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将吊唁时间缩短,按照封建礼制,凡来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毕出位叩谢,并须举哀陪泣,故有“孝子头,嗑破头”之说。若长辈前来吊唁,有的地方要以鼓乐迎送。民国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殓后进行,一般亲友吊唁时行脱帽三鞠躬礼。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在绝大多数地方,殡葬仪仗队都相当隆重,队伍的排列顺序也颇为讲究,不但不同方言区有差别,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不同县、市、甚至不同乡村也存在某些差异。?在福州市郊,送葬时,须鸣炮送行,旗幛引路,鸣锣开道。前有纸糊开路神一尊,寿身亭内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画像,无照片者用纸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兰、红三色,白色彩旗数与孝子孝孙人数相等,兰色彩旗数与孝女、孝孙女人数相等,红色彩旗数则与媳妇和出嫁女儿的人数相等。有的地方则以二个“高照”和二尊神像为前导,“高照”即大灯笼,上书死者姓氏名号和五世同堂之类的字样。神像用纸糊成,高达数丈,俗谓“开路神”。随后是乐队和举着绣有虎、豹、狮、象之类动物的“生幡”队,接着是由两名儿童抬的灵轿,内置遗像或牌位、魂帛。灵轿左右有小乐队伴行,哀乐曲调不绝于耳。灵轿之后,依次是送葬宾友、灵柩、哀乐队、二十四孝牌、孝眷、族党戚属,最后是挑晦饭和“百子千孙”灯笼的人群,孝男有几个,便挑几担。送葬队伍中还须有人专门撒纸钱和放鞭炮。长乐县的殡葬仪仗在福州方言区中是较为隆重的。随后是灵轿、乐队、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最后是抬着米时、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贫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排场,薄棺收殓后即葬,称“起马上任”,葬仪从简。?

在闽南泉州,殡葬仪仗以开路神为先导,接着是横彩,红白各一面,出殡时,白色横彩在前;归虞时,红色横彩在前,上书“某某出殡仪式”,用两杆竹竿撑着。随后是孝灯、吉灯各一盏,上书“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孙则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虚增一代)。出殡时孝灯在前。接着,依次是大鼓吹乐队、铭旗(由女婿、子女婿赠送,上书死者姓名、官衔等)、鼓乐什音钹鼓、魂轿(共两顶,一顶放死者遗像,一顶放死者魂主)、亲友族人的送葬队伍、灵柩、孝眷,最后是鼓吹乐队。灵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纸龙头,从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俗称“龙须”。由孝眷中两位长者各拉住一块布条,俗谓“拔龙须”,“龙须”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孙女婿,俗谓“龙目”。灵柩后面也拉有两条长白布条,由孝眷及亲友拉住,俗谓“挽留”,以示惋惜哀伤之意。在晋江,一人鸣钲先行,一人沿途压纸钱,又以一人鸣钲为先导,依次是铭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轿、灵柩、丧眷及送葬宾友戚属。队伍中间有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舞狮队、拍胸队,旧时还有马戏、装阁等。在安溪,以火把为先导,有几个孝男举几把火,寓意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随后,依次是僧道引魂、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当然,在仪仗队中少不了灵轿、挽轴及乐队等。在漳州诏安,女婿提灯、举伞、撒纸钱为先导,随后依次是灵幡、彩旗、锣鼓、八音、挽联、铭旗、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等。?

在闽西宁化,殡葬仪仗以鼓乐、铭旗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灵轿随行,送殡亲友执绋列前,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黄带,族亲各戴黄帽、腰缠黄带,顺序行进;后面是披麻戴孝、腰缠麻索、脚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宁,送葬队伍被用两条白布拦在中间,缓缓而行,前为白彩开路,接下去是高照、铭旗、挽联、魂轴、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在永安县城,旧时出殡队伍进出城门多择东门或西门,俗传“东富西富,南穷北绝”。当地还有所谓“取上”规矩,即殡葬时,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这样福运才不会随着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队伍中以煤油灯为先导,灵柩若用车运,上下车时,亲人往往要高喊“父(母)亲跟我们走啊!”到了坟地时,也要高叫:“父(母)亲到了!”在连城,殡葬队伍的前导为灯笼、火把,依次是锣鼓、执事牌、灵轿、灵柩、孝眷及送葬队伍等。在漳平,撒纸钱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灯笼、魂亭、铭旗继之,吹鼓手、白帐(或花圈)随后,孝眷及送葬亲友殿后。? 在闽北,出殡仪仗也相当隆重。建阳一带,出殡仪仗一般是高照前导,鸣锣开道,唢呐随后。接着,依次是开路神、旗幡、铭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担、香亭、灵柩、乐队,最后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孙捧遗像走在队伍最前头,其次是孝灯、招魂幡、吹鼓手、挽联、铭旗、香亭、魂轿、灵柩,孝子执孝仗随灵柩之后,媳妇乘竹轿尾随。?

在闽东,出殡仪仗也十分铺张。志称:“豪富者出丧更以纸扎一神像,约高二三丈许,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为前驱,俗称开道神,并导以灯繖、彩旗全付仪仗。有职衔者则盛列衔牌,继以颜亭、香亭、诰封亭、大小鼓吹及洋号鼓等,间有僧众以铙钹和之。期功之亲则分别执魂幡铭旌等,宾朋执绋步随,延长几里余。末后一魂轿,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数十人乘素舆哭送,俗称白轿。报本之礼,费虽巨,而俗不以为嫌。”? 莆仙一带(特别是山区)的出殡较为简朴,既不放鞭炮,也没有乐队鼓吹。出殡队伍以“草龙”为前导,“草龙”即用稻草捆扎成龙形,焚其端,使其冒烟。紧接着就是撒纸钱、灵柩、孝眷及送葬亲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哗,整个葬礼庄严肃穆。与其他县市迥异。?

福建许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称半路祭、拦路祭)习俗,即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殡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称:“亲宾设幄于郭外道旁,驻柩而奠途中。”灵柩到时,须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并以白布等作为答谢。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顺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后才是亲戚故旧,路祭的次数只能是单数。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后“回龙”途中进行。? 送葬途中,灵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时,只能把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撑住,棺夫忌说很重,俗信否则会越来越重,送葬队伍即使走错路,也不能回头,忌重复路线,只能绕远路。有些地方灵柩由小路经过某些村庄时,要停鼓息乐,孝眷脱孝帽、逢人行礼。? 送葬队伍中的宾友和族人,大多只送到村口即返回。丧家要给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礼物,诸如用红纸包裹的几个硬币、红织带、手帕等,讨个吉利。丧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属宾友也要给“红包”等礼物,在政和每人分给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饼的),寓意“发达”(“发”与“划”同音)。

风俗太多,无法尽言。请看以下链接——-

福建论坛|八闵风情:

有谁知道闽南风俗中的礼生是什么

礼生:指司仪,即仪式的主持人。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汝不顾青春年少……。”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俗谓“分手尾物”,其意与“分手尾钱”相同。?

棺木多是预先备办,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为松木,大多数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长约8尺,宽1.6尺(盖宽1.8尺),帮高1.05尺,由四块木板做成的称“四甲”,六块板做成的称“六甲”,“八块板”做成的称“八甲”。“四甲”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选择闰年进行,“取增长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钱多由女婿承担,棺木做好时,出嫁女要备办祭品来祝贺。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红色,特别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风,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体腐烂也不会泄漏出来,俗称“金漆棺”,贫者则油而不漆。棺头要写上“福”或“寿”字,男性用的棺木写“福”,女性用的写“寿”。然后将做好的棺木竖立在前厅或家中,贴上红纸或披上红布,俗称“竖寿”或“竖喜寿”。男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左侧,女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右侧,不能颠倒。此后,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打开。入殓时,已备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时要用盐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闽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临时购买的。亲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俗称“买大厝”,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须放一些纸钱或放一块红布条,俗谓“放纸”。丧家须在村口或巷口烧纸钱,跪迎棺木入屋。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孝眷在门口迎草灰入宅,铺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词曰:“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了,子孙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闽南地区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在厦门,主事者手提小香炉,在遗体上绕圈净身,以示驱逐魔鬼,纯洁亡魂。随后又提香炉在棺内绕数圈,以示祓除棺内秽气,口中还念吉词道:“净身子孙发了金,净厝子孙旺旺富。”?

移尸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斗笠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孝眷的眼泪忌讳滴在遗体上。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据传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亲友吊唁时送来的“被仔”要逐条盖在遗体上。主事者要对死者唱明某条“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时,不唱姓名,只唱称谓。俗信唱姓名会被死者摄去魂魄,到阴间作伴。? 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各地风俗差异较大。在松溪,棺内除放纸钱外,还放一个装有木炭的火笼,少许食盐,一把扫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闽南,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内跳过,口念到:“跳过棺,走过番。”据传此俗源于飘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时,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两张长椅上),厅前放三张草席。入棺后。孝眷到第一张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开水被,接着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声,表示人确已去世。然后相继退到第二张、第三张草席上跪拜。尔后其他亲属依次跪拜。此俗类似于古代的“属纩”。闽东一带有“辞棺”习俗,即纳棺后,孝子将少许冰糖(或甘草汤)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许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阴间过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谓“吃干饭”。

? 盖棺前,许多地方流行“巡棺”习俗,即孝眷按亲属排列,手持冥香和纸钱,绕棺数圈,瞻仰遗容。绕棺多是先逆时针绕三圈,再顺时针绕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绕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达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则是在盖棺后才巡棺(龙岩)。在霞浦,棺材两头各燃一火把,由两人擎举,孝子膝行从棺材一端绕到另一端,不能绕过棺材头部。在漳平,盖棺前要举行“辞世奠”,宣读祭文。?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盖棺或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绅士负责,或由专门为人办丧事的人(俗称土工)负责。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内,魂魄会被死人摄去,日后会精神错乱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即安钉。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戊已土,子孙寿元如彭祖。”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铜钱、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钉”与“丁”同音)。在漳平,若母亲去世,安钉须由外祖家认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铁锤、四枚铁钉、一对蜡烛、一包红包的盘子到外祖家的长辈面前。等他拿起红包,用手在铁锤和棺盖上触摸一下,才可以盖棺安钉。在古田,盖棺安钉后,要请乡绅宣读祭文,文曰:“泣泾颡血而言曰:凶积厥职,祸延我父(母)。一疾遽婴,九泉弗起。兹值盖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恶至此?呜呼,哀哉,尚飨!”?

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头板、脚尾灯、旧衣物)扔到野外,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旧时,男性去世,须请族长视殓;女性去世,须请外祖家视殓。否则不能入殓,俗谓“男死怕亲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别是外祖家视殓必不可少,俚语又云:“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来。”所以“接外祖”习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闽南地区尤甚。在向外祖家报丧的同时,丧家门口须设香案准备接外祖。外祖家来人时(多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后,若是正常死亡,就将覆盖在香案上的红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转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铺前吊丧。若外祖家认为孝男平时不孝顺,轻则怒声斥责,重则拳脚相加,让孝男一直跪在那里,直到认为惩罚够了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来一班人马前来打闹,轻则砸毁家具器皿,重则扒去屋顶,甚至不让入殓、下葬,直至尸体腐臭,俗称“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见,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无亲属,则以村外蔗园代仪,即挖一块蔗头代祖,俗称“蔗头祖”。在政和,外祖家奔丧人来到时,披麻戴孝的孝眷须跪伏香案前。奔丧人进村时要发诗,开头一段云:“铜鼓圆圆过山东,今日打来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发,千年发福万年兴”。以下每段四句,分别唱蜡烛、冥香、火炮、龙伞各一段,最后一段是:“孝子孝孙真孝心,跪在路边接诸亲,孝子孝孙齐齐起,回家发福满路兴。”若是孝男平时不孝,也要予以种种惩罚,诸如罚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让他丢脸与破费等。?

·吊 唁·?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在兴化,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在城镇,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

旧时有停柩待葬陋习,故从发丧起四十九日内均可吊唁。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将吊唁时间缩短,按照封建礼制,凡来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毕出位叩谢,并须举哀陪泣,故有“孝子头,嗑破头”之说。若长辈前来吊唁,有的地方要以鼓乐迎送。民国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殓后进行,一般亲友吊唁时行脱帽三鞠躬礼。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在绝大多数地方,殡葬仪仗队都相当隆重,队伍的排列顺序也颇为讲究,不但不同方言区有差别,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不同县、市、甚至不同乡村也存在某些差异。?在福州市郊,送葬时,须鸣炮送行,旗幛引路,鸣锣开道。前有纸糊开路神一尊,寿身亭内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画像,无照片者用纸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兰、红三色,白色彩旗数与孝子孝孙人数相等,兰色彩旗数与孝女、孝孙女人数相等,红色彩旗数则与媳妇和出嫁女儿的人数相等。有的地方则以二个“高照”和二尊神像为前导,“高照”即大灯笼,上书死者姓氏名号和五世同堂之类的字样。神像用纸糊成,高达数丈,俗谓“开路神”。随后是乐队和举着绣有虎、豹、狮、象之类动物的“生幡”队,接着是由两名儿童抬的灵轿,内置遗像或牌位、魂帛。灵轿左右有小乐队伴行,哀乐曲调不绝于耳。灵轿之后,依次是送葬宾友、灵柩、哀乐队、二十四孝牌、孝眷、族党戚属,最后是挑晦饭和“百子千孙”灯笼的人群,孝男有几个,便挑几担。送葬队伍中还须有人专门撒纸钱和放鞭炮。长乐县的殡葬仪仗在福州方言区中是较为隆重的。随后是灵轿、乐队、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最后是抬着米时、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贫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排场,薄棺收殓后即葬,称“起马上任”,葬仪从简。?

在闽南泉州,殡葬仪仗以开路神为先导,接着是横彩,红白各一面,出殡时,白色横彩在前;归虞时,红色横彩在前,上书“某某出殡仪式”,用两杆竹竿撑着。随后是孝灯、吉灯各一盏,上书“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孙则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虚增一代)。出殡时孝灯在前。接着,依次是大鼓吹乐队、铭旗(由女婿、子女婿赠送,上书死者姓名、官衔等)、鼓乐什音钹鼓、魂轿(共两顶,一顶放死者遗像,一顶放死者魂主)、亲友族人的送葬队伍、灵柩、孝眷,最后是鼓吹乐队。灵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纸龙头,从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俗称“龙须”。由孝眷中两位长者各拉住一块布条,俗谓“拔龙须”,“龙须”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孙女婿,俗谓“龙目”。灵柩后面也拉有两条长白布条,由孝眷及亲友拉住,俗谓“挽留”,以示惋惜哀伤之意。在晋江,一人鸣钲先行,一人沿途压纸钱,又以一人鸣钲为先导,依次是铭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轿、灵柩、丧眷及送葬宾友戚属。队伍中间有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舞狮队、拍胸队,旧时还有马戏、装阁等。在安溪,以火把为先导,有几个孝男举几把火,寓意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随后,依次是僧道引魂、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当然,在仪仗队中少不了灵轿、挽轴及乐队等。在漳州诏安,女婿提灯、举伞、撒纸钱为先导,随后依次是灵幡、彩旗、锣鼓、八音、挽联、铭旗、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等。?

在闽西宁化,殡葬仪仗以鼓乐、铭旗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灵轿随行,送殡亲友执绋列前,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黄带,族亲各戴黄帽、腰缠黄带,顺序行进;后面是披麻戴孝、腰缠麻索、脚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宁,送葬队伍被用两条白布拦在中间,缓缓而行,前为白彩开路,接下去是高照、铭旗、挽联、魂轴、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在永安县城,旧时出殡队伍进出城门多择东门或西门,俗传“东富西富,南穷北绝”。当地还有所谓“取上”规矩,即殡葬时,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这样福运才不会随着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队伍中以煤油灯为先导,灵柩若用车运,上下车时,亲人往往要高喊“父(母)亲跟我们走啊!”到了坟地时,也要高叫:“父(母)亲到了!”在连城,殡葬队伍的前导为灯笼、火把,依次是锣鼓、执事牌、灵轿、灵柩、孝眷及送葬队伍等。在漳平,撒纸钱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灯笼、魂亭、铭旗继之,吹鼓手、白帐(或花圈)随后,孝眷及送葬亲友殿后。? 在闽北,出殡仪仗也相当隆重。建阳一带,出殡仪仗一般是高照前导,鸣锣开道,唢呐随后。接着,依次是开路神、旗幡、铭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担、香亭、灵柩、乐队,最后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孙捧遗像走在队伍最前头,其次是孝灯、招魂幡、吹鼓手、挽联、铭旗、香亭、魂轿、灵柩,孝子执孝仗随灵柩之后,媳妇乘竹轿尾随。?

在闽东,出殡仪仗也十分铺张。志称:“豪富者出丧更以纸扎一神像,约高二三丈许,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为前驱,俗称开道神,并导以灯繖、彩旗全付仪仗。有职衔者则盛列衔牌,继以颜亭、香亭、诰封亭、大小鼓吹及洋号鼓等,间有僧众以铙钹和之。期功之亲则分别执魂幡铭旌等,宾朋执绋步随,延长几里余。末后一魂轿,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数十人乘素舆哭送,俗称白轿。报本之礼,费虽巨,而俗不以为嫌。”? 莆仙一带(特别是山区)的出殡较为简朴,既不放鞭炮,也没有乐队鼓吹。出殡队伍以“草龙”为前导,“草龙”即用稻草捆扎成龙形,焚其端,使其冒烟。紧接着就是撒纸钱、灵柩、孝眷及送葬亲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哗,整个葬礼庄严肃穆。与其他县市迥异。?

福建许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称半路祭、拦路祭)习俗,即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殡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称:“亲宾设幄于郭外道旁,驻柩而奠途中。”灵柩到时,须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并以白布等作为答谢。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顺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后才是亲戚故旧,路祭的次数只能是单数。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后“回龙”途中进行。? 送葬途中,灵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时,只能把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撑住,棺夫忌说很重,俗信否则会越来越重,送葬队伍即使走错路,也不能回头,忌重复路线,只能绕远路。有些地方灵柩由小路经过某些村庄时,要停鼓息乐,孝眷脱孝帽、逢人行礼。? 送葬队伍中的宾友和族人,大多只送到村口即返回。丧家要给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礼物,诸如用红纸包裹的几个硬币、红织带、手帕等,讨个吉利。丧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属宾友也要给“红包”等礼物,在政和每人分给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饼的),寓意“发达”(“发”与“划”同音)。

风俗太多,无法尽言。请看以下链接——-

福建论坛|八闵风情:

福建习俗人去世之后多久还要看一次

·送 终·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都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须设法(如派人通知、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等)把他们召回。子女闻讯后,必须尽快赶回侍候老人,即使远隔重洋在异国他乡,也要尽可能地回家为老人送终,以尽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亲、媳妇),还要及时通知娘家,不然会受埋怨甚至发生纠纷。

老人咽气时,若所有的子孙都在病床前目送他(她)终了人生,世人则会认为老人是有福气的“好命人”。若有子孙未能为老人送终,往往会被视为“不孝”,人们也会为老人感到遗憾。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老人去世是祖宗召他(她)到阴间一起生活,咽气时若子孙不在场,其祖宗在阴间就不认他们为自己的子孙。

在福建有些地方,送终时禁忌子女在场。永定等地,老人若预感自己会死于“带禄时辰”(一天中的某一时辰),子女要避开。在上杭,与病危者生辰相克的亲属,即使是夫妻关系,也不能近前送终。否则,俗信对生者不利。

·搬 铺·

又称徙铺、出厅、入厅堂。中国古俗很讲究寿终的场所,即所谓“死于适室”,“寿终正寝”。福建自古以来也十分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俗信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可以与祖宗、亲属团聚。若寿终于偏房侧室,死者魂魄会滞留在寝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转生。故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老人病危时,只要神智清醒,往往会自己要求到厅堂去。若寿终于偏房寝室,子孙也有照顾不周之嫌,会招来非议。

搬铺在民间普遍视为礼遇,旧时上寿的人(年满50岁且有子女者)才有资格搬铺到正寝。在晋江,未满36岁就当了祖父、祖母而又未满50岁就去世的人,也有资格搬铺到正厅。不过,若病危者父母健在,一般不能搬铺到正厅,只能搬到后厅或下厅。通常若寿终于偏房寝室,不能再移尸正寝,但在福州、建阳、邵武、光泽等地,没有太严格的规定,初丧时尚可移尸正厅。

搬铺正厅前,须将厅堂神龛里的神像、神主(公妈牌位)、香炉及正梁上的天公炉、天灯等一律用白布遮盖,或迁移他处。搬铺时,通常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身,女婿抱脚,其他亲属帮忙,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厅的铺床上。抬病人的方向是头部在前,脚部在后,绝对不能相反。没有儿子的,福州一带是由女儿抬头,其他亲属帮忙抬至大厅,有的地方则由侄儿负责搬铺。长乐县的规矩与他县不同,若是父亲亡故,由长子背到厅堂,母亲病危,则由媳妇背去正寝。搬铺时,通常要用雨具遮住头部,而且忌讳碰到门框墙壁。在武平,搬铺过程中,病人若拉小便,被视为凶兆,但拉大便则被视为吉利。

在正厅搭铺安席也有种种规矩。床板多为3块,床铺不能靠墙,病人仰卧,头部向厅口,脚部向厅后。男性铺位设在正厅左侧,寿终于此称“寿终正寝”。女性在古代不搬铺正寝,近代以来也搬铺正寝,但铺位设在正厅右侧,寿终于此仍称“寿终内寝”。

搬铺正寝后,子孙眷属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哗,无论多么悲伤,应尽量避免在病人跟前哭出声来。

搬铺习俗至今仍在农村普遍流行,以至于一些老人病重期间担心不能“寿终正寝”,不愿住院治疗。

凡被搬铺正寝者,自知己不久于人世,神智尚清者,往往要召唤子孙交待后事,分配遗物,俗谓“分手尾”或“分手尾钱”,晚辈须肃然聆听遗嘱,尽力照办。在霞浦等地,要请理发师傅为临终者理发,病人神智清醒的,由病人自己挑选,否则由家属请平时经常为他理发的师傅。理发师来后,要用蛋、酒盛情招待,理完发后除了送给红包(内包若干元钱)外,还要用红纸包裹剃刀,俗称“挂红”,并送给一顶白布做的幅子,出殡时理发师傅亦须前来送殡。福州义序、城门一带,长辈临终时,子女要把生姜和跳蚤各放在其手中握住,寓意死者没有空手而归九泉。龙岩等地则将纸钱放在其手中或衣袋里,以示其一生有吃有用。

·初 丧·

古代,病人在弥留之际或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称之为“复”或“复魂”。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这一习俗明代以后逐渐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响。初丧时,孝眷必呼天唤地号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伤外,还希望通过呼叫声把死者的灵魂叫转回阳间。在诏安等地,招魂时先焚香祷告一番后,唤来一只狗,用陶瓷器皿猛击它,使狗疼痛发出惨叫声,陶瓷器皿也落地有声,然后孝眷才可放声大哭,俗谓之“开声”。在大田,属龙、蛇、鼠生肖的死于午未日,属虎、马、兔生肖的,死于子、丑日,属牛、鸡、猴生肖的人死于酉、戌日,属犬、羊、猪生肖的人死于卯、辰日,孝眷不能哭丧,待忌辰过后才可号哭。

与古代招魂礼俗相反,在福建民间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礼俗。闽南一些市县,病人弥留之际或初丧,要请僧道诵念“往生咒”,悬挂“幡仔”于带叶竹枝上,希望亡魂早归阴间。闽西北一带还要焚烧纸衣、纸人、纸屋、纸轿等,让死者带去阴间,有的地方在纸轿里还写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画像,象征送亡魂上路去阴间。在福州,病人初断气时,请僧道诵经,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号哭,俗谓“搬药筛”。其费用由出嫁女负担,无出嫁女则由丧家自负。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谢肇淛云:“闽俗于初属纩之时,有女适人者,则婿家延巫,置灯轮转之,男女环绕号哭,谓之药师树。”

福建绝大多数地方在病人初丧时,要在遗体的足部下方(有的地方在遗体头部上方)点一盏油灯或一支蜡烛,称“长明灯”或“脚尾灯”、“脚尾烛”,此灯火不能熄灭,一连点七天七夜,寓意为死者照明赴黄泉之路。同时要点上冥香,焚纸钱,供上一碗干饭,饭上插一双筷子,放在死者的头部上方,俗称“枕头饭”,又称“走路饭”。在泉州等地,初丧时,孝子立即到街上买一陶钵,装上土,并捡一瓦片,陶钵放在遗体前用于插香,瓦片用来烧纸钱。烧纸钱时哭道:“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过”。寓意为死者去地府时提供买路钱。在当地,所供“枕头饭”上加一熟鸡蛋。在上杭,初丧时,孝眷要将空饭盒放在锅里煮,俗称“驳气饭”,寓意子孙后代绵延不绝。

·报 丧·

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亡、报死等,闽南一带忌讳说“死”、“亡”字,又称“赶生”。报丧旨在告知亲友参加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近前。报丧之俗历代相沿,并形成一定规则,很受民间重视。

福建的报丧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死后(或第二天)鸣铳炮或鞭炮以通告亲友邻里,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讣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带一般用白纸写上“某府某某公(夫人)丧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类字样,张贴在门框上,然后用兰墨水圈起来,待出殡后将讣告用红笔或墨笔划掉。讣告上的字数按“生旺死绝”四字推衍,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以套上“生”或“旺”为佳,若碰到“死”或“绝”字,须增删字数使之合套“生”、“旺”字。若90岁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孙满堂者,门框上所贴的讣告用红纸书写,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寿之人。旧时有钱人家,还要在大门上挂两盏素色大灯笼,上书“某旬寿考”或“某旬寿妣”和“某代其昌”、“某代同堂”。在福清,门上讣告一般要写“严制(父亡)或“慈制”(母亡)字样。松溪与福清大致相同,若父亲去世,用长方形白纸写“严”、“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若母亲去世,则写“慈”、“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在龙海等地,丧主须撕去原有的红纸门联,然后用白纸条贴成“×”符号,若父母中一人尚健在,则只贴“/”符号。在长汀,讣告贴在村口等交通要处,上面写明死者的生卒年、简历、成殓和出殡时间等,并在门前挂一对素色灯笼,贴上“读两年礼,终三年丧”之类的门联,以志哀悼。

现代城镇工作人员死亡,由所在单位发讣告,一方面把讣告邮寄或电告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另一方面在单位的大门口张贴讣告。内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经历和对国家的贡献,向遗体告别或召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等。

第二种报丧形式是由族人持丧帖书或口头到亲友家报丧。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考究,父亲去世,要写“正寝”、“严制”,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则写“内寝”、“慈制”,自称“哀子”。若父母双亡,自称“孤哀子”。结尾用词又按丧服轻重分别写上“泣血稽颡”、“稽首”、“抆泪”、“拭泪”、“泻泪”等等。

分发丧帖书的习俗各地不大相同。在惠安,报丧者不能跨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只许在门口喊叫,说明来由,分发给丧帖书和“头白”(送葬时缠在头上的白布条)后,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时索取几角钱以讨吉利,就匆匆离去,故当地骂那些来去匆匆的人为“报死”。在福清、厦门、莆仙等地,报丧者可以进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并一定要吃些东西,至少要抽根烟、喝杯茶才离去。在上杭,报丧者每到一家,都要吃两个鸡蛋,还可得到一个红包。在大田,报丧者手持雨伞,径直进入报丧对象的厅堂,将雨伞倒置于厅堂的香案下,对方便知亲戚家发生丧事,必用米粉、红蛋等招待来者,吃完点心后,报丧者才详细告以有关情况,忌讳说“死”字,一般用“老了”、“过世了”来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儿家报丧,其女儿应痛哭一场,否则报丧者以为不吉,要将上衣的钮扣咬掉一个以禳解。在龙岩,无论是睛天还是下雨,报丧者都必须带上雨具(如雨伞、斗笠),进入报丧对象家前,将雨具放在门外,进屋吃完点心后(一定要吃光),再将丧帖放在椅子上(不能放在别的地方),告以有关情况。

第三种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报丧。在闽西北,母亲亡故,向外祖家报丧一般要由孝子亲往。在泰宁,孝子孝孙须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先谒拜外祖家的祖宗牌位,然后再向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等禀告家母的病因、治疗经过及死亡时间、后事安排等。在松溪,一般由孝长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哪里见到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就在哪里就地下跪禀报。若平时不孝,外祖家人则迟迟不把孝长子扶起,让他一直跪在那里。在顺昌,由一名深谙丧礼的叔伯父率所有孝子、孝孙到外祖家报丧,进入外祖家后,先在厅堂上烧香、点烛,众孝子、孝孙下跪痛哭,由叔伯父禀报病因、治疗经过及病故时间等。在闽南、南平等地,向外祖家报丧虽不由孝子亲往,但须尽快派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前往。这也有种种严格的规矩,在华安,报丧者进入外祖家时须脱鞋,将讣告压在大厅的香炉之下,不能直接递给。外祖家要送给报丧者两个红蛋,一条毛巾。客家人向外祖报丧,要把丧帖书放在一个专用的铁匣里呈递。外祖家接讣后,要煮甜线面加红蛋招待报丧者,并送一红包。

·小 殓·

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请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随后,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乞水时须下跪,投入水中的铜币(今用硬币)一般是12枚,且用红丝线缠住。汲水时,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买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志称:“拭尸体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随便泼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脚会裂开。在莆仙一些地方,专门熬煮五味水(五种青草药熬成的汤水)为死者净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乐土。

浴尸毕,古代有捆殓之俗,称“袭绞”,即用布条裹尸。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套衫”等。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闽南、兴化一带的方言“九”字与“狗”同音,故寿衣忌九重。在连城等地,寿衣却不忌讳双数,60岁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死者穿第几层了。寿衣的里面几层不用钮扣,而用带子打死结。在诏安,给寿衣打结时,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结,死人打死结,剩下的由子孙得。”把打结后剩余的布条分给孝眷。穿好寿衣后,外面多用带子或绳子将死者的双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带,死者“两脚平列,系以红绳,即礼瞑目之巾缁方尺二寸,又履綦结于跗连絇,使不相离。手一桃枝,贯以光饼三或角黍一,旧传至冥途驱鬼饲犬。”闽南一些地方,在穿寿服时还举行“套衫”仪式,通常在门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厅里放一面用竹蔑编成的扁平器物(俗称“笳箩”),内放一张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红包”,在他人的协助下,将寿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顶,脱下寿衣,又称“试衣”。据传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为明代遗民至死也“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福州等地净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更衣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母亲去世,由女儿负责穿寿衣,若无女儿者,由义女承担,死者所戴耳环等装饰品由穿寿衣的女儿所得。死者所盖布单由女儿购买,俗称“水被”。福建民间普遍流行“殓忌裘”的习俗,即不用裘皮物作殓服,此俗源于fo教来世转生之说。《稽古灵》云:“俗惑释氏转轮之说,裘属兽皮,虑转生为兽也,故不以衣死者。”在浴尸更衣之后,古代还有“饭含”礼,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珠银碎屑或少许饭团,志称:“饭含,用米数粒、珠银屑含于口中。”古人以为,饭含是尽孝之道。福州一带在死者口中放一个熟鸡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绑牢,以防秽物从口中流出。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法事项目列表
  • 补财库

    补财库

  • 升财运

    升财运

  • 三官开财库

    开财库

  • 三官造财库

    造财库

  • 升职升官

    升职升官

  • 化解太岁

    化解太岁

  • 还阴债

    还阴债

  • 还前世债

    还前世债

  • 还受生债

    还受生债

  • 送替身

    送替身

  • 破小人

    破小人

  • 化解官司

    化解官司

  • 化解童子煞

    化童子煞

  • 和合术

    和合术

  • 观音借库

    观音借库

  • 观音还库

    观音还库

  • 龙王借库

    龙王借库

  • 旺财神

    旺财神

  • 生意兴旺转运

    生意转运

  • 改命换运聚财

    换运聚财

  • 五鬼运财

    五鬼运财

  • 择吉日

    择吉日

  • 补桃花合婚

    补合婚

  • 催姻缘

    催姻缘

  • 催桃花

    催桃花

  • 观音赐子

    观音赐子

  • 拜文昌

    拜文昌

  • 顺星拜太岁

    拜太岁

  • 引渡前世

    引渡前世

  • 化解驳婚煞

    化解婚煞

  • 拜仙家求事

    拜仙家

  • 超度婴灵

    超度婴灵

  • 去除阴灵附身

    去除阴灵

  • 五方贵人扶持

    贵人扶持

  • 万能退病

    万能退病

  • 驱邪病

    驱邪病

  • 催还钱/催欠债

    催欠债

  • 考试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

  • 学业顺利开启智慧

    学业顺利

  • 文昌升运

    文昌升运

“福州死人超度” 的相关文章

《玄坛赵元帅财神真经》补财库增财运

《玄坛赵元帅财神真经》补财库增财运

尔时玄坛赵元帅在督财府。登百寳座。倚黄金案。五方财神。运寳郎君。送财童子。司库仙。掌籍仙。金银铜铁锡五种司理之神。异寳奇珍司理之神。排班侍立。参谒已毕。中央财神黄金使者。越班而出。稽首启请。而禀元帅曰:下元甲子。凡夫每多挥金如土。穷奢极侈。毫不知地产五金。以赐人类...

种生基的原理及科学解释

种生基的原理及科学解释

种生基的作用就在於藉由地灵无穷的灵动力,源源不绝的与人身产生共振,使个人的灵气亦随之大增,因而辅助个人的气磁场,以达到改运的目的,比一般的改运方法来得有效实际。先天的命格已定,无法改变,参考即可,不必在意。后天的运却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营造的,利用种生基故能补先天之不...

奶奶要是走了,我就用大悲咒超度她

奶奶要是走了,我就用大悲咒超度她

奶奶越来越老了。前几天跟奶奶通了一番电话,我叫道:“奶奶。”奶奶说:“你是哪位?”我有些疑惑,奶奶认不出我的声音了?就说:“我是xx,你孙子啊!”奶奶这才恍然大悟。说自己记性越来越差,连自己孙子的声音都认不出了,还说自己老了就不中用了,前不久还把一个锅头搞坏过。自己絮絮叨叨一番后,突然说要把电话给爷...

超度是道教的

超度是道教的

超度是道教的 超度 佛教或道教指诵经等使鬼魂脱离苦难。 超度众生:从苦海中拯救人类 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盘彼岸,是名超度也。超度的对象有三点立场,何等为三? 一、现生中能令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梵...

道教超度南宫

道教超度南宫

道教超度南宫 诵读此经需要烧香,面东而跪。香案坐西面东。 诵八大神咒 诵三清宝诰 诵经题 道言 昔于始青——功满德就,飞升上清。 续香,面东盘坐,如经文所述操作。 诵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大量玄玄也。(其中元始灵书上篇不诵)反复十遍。没时间也可一遍...

茅山清明超度

茅山清明超度

茅山清明超度 所谓“茅山术”不过是对奉请三茅真君、茅山李老君为主法神明教派所行持法术的笼统称呼。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茅真君的茅山术。茅山术是一种神秘的道术,能以符纸施咒驱魔降妖,神秘莫测,高深无比,在各种小说和影视剧中均有描述。 而茅山术又以勾魂术最为玄乎。据说勾魂术能...

命好收30 命差不收费 微信:st-3139
点击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