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莲花超度
道家莲花超度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道教度亡开路法语
一枝杨柳开黑暗 散花林,九头狮驭祥光现 满道场 ,慈仁前供养。
修香,行道奉请,万化慈仁降临坛所。云驭已降,鹤驾来临,拔亡周隆,完当奉送。恭叩炉前,奏称职位:
伏以:狮驭有九头,光彻大千通碧落,西河无二教,经书数卷达黄泉。
伏香者:东极宫中清净界,骞林树下有光辉,九头狮驭座,万象放豪光。炉前有祷,仰仗光临,凡有拔亡,敢不上闻。
臣系:西河萨师莲台门下,请奏上清三洞五雷经录掌教仙卿(此为职名)
奉行大宥经书科典,是夜登坛捻香,超度亡者生方事,小兆微臣(道号)
引领炉前奏为奉道,呈词:闻天格与,告地通狱,设善答报,是夜为亡对棺修斋,流水赈济,普度寒林,走灯亮途,飘放花灯,搭桥接亡,沐浴朝真,引亡游殿,参拜阎君,交经理忏,化角记功,冥幽两泰,存殁沾恩。
具词:修斋孝士。。。。右领合家孝眷人等。是夜下情无任,诚惶诚恐,稽首顿首,炉焚真香,虔诚上启。
稽首:东极宫,黄金殿,彩凤朱鸾随宛转,
五色祥云捧龙章,九头狮驭祥光现。
坐莲台,花浪漫,洒水杨枝消苦难,
惟愿东极宫赦罪来,亡者得见慈仁面。
南极宫。朱陵府,九凤翱翔朝帝所,
涌涌火中泛金莲,玉眸炼质黄华度。
断六根,消五苦,行满三千朝帝所,
惟愿南极宫赦罪来,亡者得上朱陵府。
西极宫,黄华绍,东井天河前瑕渺,
白鹤翩翩下宝台,青鸾对对飞出岛。
愿亡者消烦恼,一心有命信了道,
惟愿西极宫赦罪来,亡者早上黄华绍。
北极宫,酆都府,赫赫风雷当风斗,
铁笔千层在狱中,铜蛇铁犬当门吼。
牛头诚,马面恕,万苦千辛无量数,
惟愿北极宫赦罪来,亡者早出酆都府。
中极宫,能救苦、解脱三途并五苦,
金锤锡杖变莲花,炉碳火翳成甘露。
度人尊,无量数,今日亡者求超度,
惟愿中极宫赦罪来,亡者早上逍遥路。
十王宫,阴府暗,牛头马面随鬼判,
孽镜台前枷秤秤,平生的罪孽分明现。
奇慈悲,法宏远,免对亡者罪孽散,
惟愿十王赦罪来,亡者得见十王面。
函谷关,周法界,尹喜真人观紫气,
圣人指眉如流沙,画虎成凤当仔细。
五千言,方出世,护驾青牛随驾至,
惟愿老君赦罪来,亡者得见老君面。
三界十方,千真万圣,拔亡有请,合座威灵。
仗此炉香,普同供养,香茶鲁酒,开壶上献。
伏茶者:
南山顶上一棵茶,阳春未到先发芽,
八洞神仙来观看,盏盏里面放金花,香茶献过,鲁酒当斟。
伏酒者:
造酒原来是杜康,奉劝牛头马面王,
太乙真人来救苦,超度亡者上天堂。莲台位下,茶酒三献。
三献圆满,惟愿歆沾,道羽虔诚,礼诰安位。在此礼《十忏科》
彩云送上天堂路,古乐敲开地狱门,
惟愿童子来接引,接引亡者上蓬瀛。
多劫生来诸般罪,即日发心就忏悔,
惟愿颁命下罗丰,十殿王君听拷对。
一忏亡者心欢喜,
二忏地狱息停刑,
三忏亡者刀山无罪过,
四忏获汤涌金莲。
五忏消除无孽罪,
六忏亡者六更衣,
七忏慈仁来救苦,
八忏冤家两消除。
九忏判官勾了簿,
十忏亡者礼无为,
亡者有罪就忏悔,心望无罪早超升。
烧化钱财,交奠茶酒,仰凭道力,为上良因。
大慈救苦天尊,火炼丹界天尊。
为什么要给已故亲人烧往生莲花元宝
如果死后投胎至饿鬼道,烧纸钱还是对部分饿鬼管用的,相当于给些救济粮。如果收不到或用不到,所烧纸钱就会被其它饿鬼拿去用,就算是布施了,也不白烧。
给鬼道众生烧纸,不是究竟解脱出离恶道的办法,如果烧多了反倒容易增加贪心和依赖心,不利于觉悟,不利于出离恶道。
因此佛教并不提倡烧纸,而是修功德(念佛诵经,布施放生,供养三宝等等)回,藉此功德能快速脱离恶道,这就是超度。
九品莲花放光
三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六日闭关日记 |《法界之心》连载三十六
作者 杨宁
来源 易度门
序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分别执着不能证得。这是法身佛的智慧,这种智慧即法界之心。
第二部分 如月
四十九天闭关日记
三月二十五日
早五点半起床,行般舟禅定。后背心稍疼。
中午饭后稍休息,开始做瑜珈动功。做完几个动作后,后背疼缓减。
下午四点开始打坐,看到一株九品莲花放光。又重新看到自己降生的情景。房间外围空中有七色光环,并有菩萨手持净瓶向自己倒水。
三月二十六日
早上五点半起床,做了瑜珈动功和呼吸法。眼睛疲劳,后背痛,脑里有点昏沉,屋里很干燥。
上午打坐一会儿,忽然困盹袭来,便就势躺下,一下就睡到了十点十分。而且梦里几次想睁眼,都睁不开。梦到母亲让自己多喝水,不要乱跑。
下午坐还是不能长久,痤疮疼,想人得病真是一时半刻的事,死亡也可能随时都降临在我们身上。我心能不被这些境转吗?一个痤疮,就搅得自己心烦意乱,只想睡觉,没有精神。
四点半静坐。朗公忽来,问是否有疾?我说痤疮痛,朗公说泰山本草药甚多,当为菩萨采之。他肩搭一白色布袋,化作一道白光射入远方。一会儿,他带一布袋草药而来,有一巨大山参,他命一小童手拿一上下相扣的钵把山参放入,架火烹之。一会儿,小童报已熬好。他拿碗把山参水倒入,让我服。山参水化成玄红色,味略甜,不像一般人参的苦涩味。朗公说:“这山参好大,再修就成了。”他捣草药做成膏药状,要为我敷痤疮。这时,一女声忽道:“让我来。”只见一身背斗笠的女尼从天而降,手拿青剑。朗公介绍说:“巫山神尼,曾在终南山修道,后来泰山。”神尼用剑割破疮,把脓全部挑出,说无妨了,又贴了朗公的膏药,在用剑割疮时,她口吐三昧真火,给剑消毒,我便问她用何功夫。她说:“女娲炼石功”。我便请学,她便相授。女娲炼石功:自己坐中间,围绕点火堆或火(我问非得点火吗?她说点火、蜡等能增强自信心),观想自己是块顽石,四周的火在烧炼自己,自己全身烧得通红,而后通体透明,从石之中(心轮处)盛开一朵石莲花。石莲花上端坐观音菩萨或释迦牟尼佛,莲花逐渐化佛身,悟我与佛无二无别,证入菩提也。我拜谢,女尼不受,说:“朗公是我旧友,他愿化麒麟护山,我也来献一妙方。菩萨当练三日,必有奇效也。”说完告辞,腾空而去。
在这之前,我背痛,忽一白发老道手拿拂尘出现,我便请他为我疗。他说:“小童无礼,与我有何恩德,便让我为汝疗。”我说:“自性相通故。当有同体之悲,无缘之慈。”他说:“我也不悲不慈,你自痛你的,与我何干。”我说:“我本不痛,只是有障碍障道焉,为利有情众生,必须清除障碍。”他说:“为这个为利有情众生,为你治一治,我是太乙真人矣。”然后,他用一银针刺入我肺俞穴,刺的好深,即有污垢涌出,很脏,真人无奈,竟用口吸之,一道道黑色的光进入他口,吐出去变作石子。我不好意思,太脏了。真人说:“还分别这么多”。治完后,用白色拂尘一拂,便远去。
第二次打坐,朗公把许多矿物质放在一个炒勺炒、熬,并命小童抓两条蚯蚓来,并把蚯蚓放入炒锅烤干,我见后忙超度。朗公说:“太慈悲真没办法,你自坐你的,就当没看见。”自己心里也暗笑自己,凭朗公的法力完全可以做超度的。一会儿,炒勺里熬出像水银一样的东西,朗公说是汞,不是现在的水银,现在的水银有毒。我口服下,只看见汞顺自己全身骨骼而下,差一点,朗公又把锅里的汞尽量挤压倒出一点,喝下正好。内观自己全身骨骼变成白色光柱,不耀眼,朗公说是去骨中之毒的,洗髓而已。然后又用百花熬成汤,让我服之。说是百花,其实只四十味之多,熬时,满室异香。朗公说:“久服,可使脏器轻安……(记不得了)”。百花汤很甜很香。我问:“世人可否如法炮制?”朗公说,世人恐找不到如此好的花,效果不佳。他曾长服此汤,现在不需要了。然后,朗公说还有事,与小童一起告辞。 朗公相貌:三缕长须,三只眼,顶上有束髻(像道士),但穿和尚的灰色长袍。
(未完待续)
内容简介
《法界之心》是一本以“佛法修证”为题材的小说。小说的作者在修证佛法的路上已探索了十多年,她对佛法中大乘、小乘、密乘的一些实修实证后的见地,像一粒粒闪光的珍珠一样,用小说的故事情节将其串了起来。而且文中还涉猎到了作者对基督教、道教等领域的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知见。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吴爱真,被塑造成一位佛教中“乘愿再来”的菩萨。她是追求佛法智慧的大乘行者,肩负着弘扬佛法的使命和师父的重托。同时,她也是一位平凡普通、柔情善感的女子。在滚滚红尘,曾与无数世俗的女子一样,苛求一份纯净、圣洁、不变的爱,内心潜伏着强烈的对生命完美的追求。但当她未尽的习气、欲望、所追求的一切互相冲突时,她是怎样面对,怎样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又怎样从情感的起落得失中去反省和体悟佛法“空有不二”的真谛。最终,她又对生命达到了怎样的认知,让她的修证与红尘生活相契相融。
想每一位能暂时放下浮躁之心,用平和、宁静的心态读完小说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和收获。愿这本书与每一位读者,每一位愿意走入佛门或已经在佛法修证路上的朋友结出善缘。
作者简介
二十年前,年轻、好奇、充满生活激情的她为了探寻“生命的奥秘”踏上了修证佛法之路。不断的禅修、闭关、朝山,一路走下来,遇到数不清的善缘相助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同时,也经历了种种因“我执”带来的坎坷磨难,生命曾一度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作者杨宁
如今,所有能提起的往事都已融化在她“自以为折腾”的笑声里……有人问她:“在您的修行历程中,最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心得是什么?”她说:“在修行路上,最有力的武器是慈悲。每一次当我濒临绝境时,都是慈悲心的瞬间流露拯救了我。整个法界中,慈悲无敌……”
杨宁现居于广东珠海,成立珠海玛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并以网络的形式重点介绍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建立佛法实修网站:易度门?。她认为,“佛法”是人类有记载的文明中,对“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诠释的最圆满最透彻的智慧。她希望借助网络,能与所有人分享她二十多年从中受益的点点滴滴。
道家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解除冤亲债主
道家也用超度啊、偿愿啊、化解冤孽啊等很多种方式来帮助别人接触冤亲债主,一般都是慈悲为怀,和佛教是一致的。实在解决不了,也会采用比较过激的手段,如镇邪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