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法师超度
道情法师超度
资料显示,太康道情起源于道教乐歌,历经百年,在豫东大地生根发芽。道情戏演唱多用真嗓,音调清悠委婉,悦耳动听,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其独特的“嘚、喔”甩音被豫剧名剧《朝阳沟》所借鉴。太康道情许多剧目已经失传,目前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七十多部,现代剧目有四十多部。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汉族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 ,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戏的伴奏乐器由原始的鱼鼓、简板,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但它的坠胡又与一般坠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间有腰码,声似二胡。后来,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上个世纪90年代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
道情的表演、化妆和服饰与其他剧种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除生、旦、须为专行演员扮演外,净、丑、末则无固定行当。没有大花脸、黑面、铜锤、架子、花脸之类区分。丑角仅在声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衬字与灵巧的颤舌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当划分得也相当精细了。生行根据剧中人物年龄、性格诸方面的不同,被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旦行又分为、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闺门旦等;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沔阳道情用沔阳地方语言演唱。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三尺长的竹简,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
沔阳道情的主腔叫“西韵”,依沔阳花鼓戏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韵”的基础上,或取其头,或截其尾,或扩充其音调,或变换其节奏,或将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发展出了“西韵头”、“西韵尾”、“西韵上下句”、“西韵花腔”、“西韵垛句”以及“龙抬头”、“鱼咬尾”等十数支曲牌。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可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节上参差交错的效果。
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竹简(长约70cm-80cm,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从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金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是旧时代盲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华道情是新文人唤醒民众的号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金华道情继续为中国经济建设鼓吹呐喊。金华道情是下里巴人,在渔鼓和简板“吉彭吉彭吉吉彭”的热闹声里,金华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金华道情始终以大团圆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创造,金华道情的艺术宝库已经异常丰富。道情是悭锵的,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金华道情这样,富有几百个曲目,其故事都源于金华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金华的社会新闻。
正是这样一种民间曲艺,在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将曲终人散,将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消失。
道情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南宋时始制作情筒简板作演唱的伴奏。元代散传各地后演唱形式也不相同,郑板桥曾创作散曲型《道情十首》供人演唱。道情于明末传入金华后,在婺地生根演化并定型,其后流传金华八县和衢州、丽水及赣东、闽西北一些山乡。
清代初年,金华已有艺人将明崇祯三年(1630)发生在竹马馆向家园的一桩传奇命案编成《悔亲记》传唱。至清道光至光绪年期间,金华道情较为兴旺,如金华城区名艺人玉栋唱的《悔亲记》、《钓鱼记》、《七头记》、《双珠花》、《皇凉伞》等,自道光、同治、咸丰到光绪年间,久唱不衰。
光绪后期,玉栋徒弟邢兆兰曾在金华县衙做过代理师爷,熟悉衙门升堂理案及刑案案例,他学唱道情后,就把发生在当地的传奇公案编成《尼姑记》、《金镯记》、《胡牌记》、《柯柳记》、《贩士记》等等传唱。在这前后,金华不少艺人以衙门案件、社会新闻,民间重大事件编成道情演唱,如发生在金华城里默相巷的《阴阳堂》、发生在金华城南五里牌楼的《双情义》、府上街的《七头记》、莲花井的《双狮子》、游宅街的《尼姑记》、汤溪的《烧山记》,以及明代发生在罗埠的《金凤冠》等等。仅金华城区及周边乡村的就有40多本,包括金华八县的有近100个曲目。
这些道情曲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在传唱中不断加工完善,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丰富多彩,如《双珠花》中形容女主人公王凤英的漂亮,王凤英走过金华大街,引得两边店铺中人翘首观看:
“剃头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无定准,沙啦啦,沙啦啦,把个公郎(男人)两边眉毛刮得秃秃平。
打铁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铁锤无定准,打啥铁器弄不清,菜刀打成棺材钉。
箍桶师傅看到王彩英,尿桶的两只“两朵”全截平,只好把尿桶改饭甑。
裁缝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无定准,截起长裤变围裙,衣衫领口开到背脊心。”
可谓别具一格,更具艺术性。
从全省30多个曲种乃至全国数百个民间曲艺种类看,像金华道情这样在一个地区范围,有那么多以发生在当地故事编唱的曲目,实属罕见。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金华八婺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民间艺人的减少,亟待抢救。 关中道情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是流行于关中地区农村的民间“坐班戏”。盛行于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尤其以西安灞桥、三桥等地最为有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而来。
关中道情的剧目,据抄录保存下来的约有200多本(折),故事完整,大多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人物鲜明等特点。其传统剧目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有《目莲救母》《大孝传》《卖道袍》《哭五更》等;以历史故事、神话与民间故事为主的有《五史原》《古城会》《天仙配》《敬德打朝》《芦花记》等。
唱词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仅流传八腔十一调。八腔即“清江引”、“金线吊葫芦”、“藕断丝不断”、“节节高”、“打连厢”、“高腔”、“推句子”、“皂罗袍”;十一调为“大红袍”、“苦相思”、“蛤蟆跳门槛”、“哀连子”、“剪花”、“拖音”、“笑板”、“塌句子”、“气头子”、“怒板”、“落头子”。唱板有慢板、二六板、飞板、串板、滚白。除滚白外,各板式分阳坡(欢音)与阴坡(苦音)。曲牌有《皂罗袍》、《耍孩儿》、《山坡羊》等。在唱腔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帮腔。演唱四句一帮腔,并分长短两类。乐器有16种,文场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场有板、鼓、渔鼓、简板、三才板、大锣、牙子、碰种等。以渔鼓、简板、三才板为特有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有吸收了秦腔一些伴奏乐器。 长武道情,是流传于陕西长武县境内的一种宗教性民俗祭祀活动。以吟唱为主,一些段落带有说唱性,有些部分具有一定的舞蹈性。长武县地处秦陇要隘,历来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在此立碑,超度和悼念阵亡将士;清乾隆、道光年间,曾两次考取道官职衔的文氏家庭,仿效道(师)士之法,在家族中创建了做道场的组织,下传四代,后逐渐扩展流传。在200多年的演进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仪式和规程。
做道场者称为醮士,是非僧非道的农民,不出家,不修斋。乡邻间遇丧事,他们被请去做道场,收取一定的报酬。民间称道场活动为“打醮”或“斋醮”。可分为“清醮”和“荐亡醮”两种。“清醮”以祭祀神灵为主,一般在庙会广场做朝圣、庆诞、祈雨求丰等活动。“荐亡醮”包括荐亡迁葬、祭祖祝寿等醮事,以超度故人为主,兼祭神灵。而祝寿醮的醮主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者。
醮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醮士要净手浴身,头戴道冠,身穿黑、蓝、黄三色法服,其中黄色道袍上有阴阳八卦符号,按不同角色操不同乐器,按不同仪程诵不同经词韵调。长武道场按进行时间长短,分为四天三夜的“成规醮仪”、三天两夜的“起落醮仪”和一天半的“站灵醮仪”。道场唱词的词格灵活多变,自成格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十七言自成一句者。唱词中有大量虚词衬句。长武道场音乐朴素、凄婉,情绪悲哀。伴奏乐器有管、笛、鼓、铙钹、渔鼓、简板和一些小打击乐器。在以“行乐”形式出现时,演奏的曲牌多为当地群众所熟悉的民间器乐曲,如:〔担水〕〔柳青娘〕〔绣八仙〕〔菩萨登台〕〔西风赞〕〔小开门〕〔祭灵〕等。 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沿,是通往陕西、内蒙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我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道情艺术花苑中一簇璀璨艳丽的鲜花。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有一些曲调,是盛行于唐代、宋代、元代时的词牌。像“要孩儿”、“西江月”等,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格式。在唱腔上,又揉进了地方戏曲的某些音乐特色,如“流水”、“介板”等,主要是汲取了山西北路梆子的音乐。有些曲子,则吸收了民歌中的营养,然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神池道情是一种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内的晋西北和雁北地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同时还传播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土默川、陕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县为基地而取名。这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丰富多彩的曲牌及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弯八转”之称。 2016年,在宁海县岔路镇举办的“慈孝重德扬正气,勤俭廉洁传家风”暨“庆三八·好家风”文艺晚会上,由该镇花堂村选送的“岔路道情”曲目《慈孝就是传家宝》一亮相就吸引了台下观众。演员们以“岔路道情”这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美德流芳的慈孝故事,质朴、自然的说唱让台下村民重温久违了的乡音戏韵。
“岔路道情”是岔路镇特有的地方曲艺。据镇上老年人回忆,过去岔路一带会唱道情的人很多,除了表演以外,大多是自娱自乐,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即兴演唱道情。演唱者在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一边有节奏地击拍渔鼓,一边用乡音深情演唱。演唱内容除了地方民间故事、传说等传统曲目外,也可临场发挥,唱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故事等。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岔路道情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目前会唱的人极少,一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道情”为何物,濒临失传危机。
近年来,宁海县文化部门重新挖掘、整理了“岔路道情”这种宝贵的民间艺术,通过调查走访,在岔路镇发现了能娴熟表演“岔路道情”的传承人葛民罗,召集了一批民间文艺爱好者,在花堂村组建了一支道情表演队,邀请传承人葛民罗指导编排了《慈孝就是传家宝》等道情曲目。去年秋天,这支表演队不仅参加了“宁海之秋”群众文化艺术节、宁波市第二届家庭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活动,还活跃在宁海城乡各类文艺活动的草根舞台上,他们的精彩表演深受观众好评。
据悉,岔路镇最近计划在岔路镇中心小学设“岔路道情传承班”,希望借此挖掘、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岔路道情”这一地方民间艺术重放光彩,代代相传。
传喜法师:《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四
返回目录 10.7.28 首届fo教慧日夏令营 第二幅照片是天童寺的前方丈,也是上海龙华寺的前方丈——上明下旸大和尚,我们现在看到的全都是我们在座的师公,我们幸福不幸福啊?明旸大和尚是我最早的三皈五戒的恩师,也是我出家之后受具足戒的恩师,所以大家受的戒,从戒体的功德方面来讲,主要是上明下旸大和尚的传承;从师父的加持力对大家的摄受方面来讲,主要是悟公上人的传承。继续往下看这位,在座的大概很少有认识的——桂仑老法师,因为老人家在九九年九十一岁的时候圆寂,他老人家是四川人,但一生中有六十年的时间是住在我们宁波的。他朝拜普陀山得到观音菩萨的启示,他的法缘在宁波,所以就长期地住在宁波了。这位老人家包括前面的几位大德,全都是经过历史的血雨腥风的考验,黑暗之中他们犹如灯塔般地屹立在人间。桂仑老法师虽然是汉传fo教的一位出家师父,但是在我们宁波地区尊他为活fo。这位老和尚不识字的,一生当中常坐不卧近六十年不倒单,连当时的fo教会长赵朴初看到他也虔诚地向他顶礼,并亲笔为他写了三首赞美诗。老和尚虽然不识字,但是却会讲《金刚经》,由于他修行的功德,很多人都知道老和尚有神通,有些弟子就曾经感受到老和尚不可思议的功德。 举个例子说,有个弟子知道老和尚是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就买辣椒来供养师父。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人有时候有贪小的心啊,柜台上买了两瓶,乘别人不注意又多拿了一瓶,高兴死了,我今天去供养师父了。结果师父收下两瓶,退给他一瓶说:这瓶我不要。这件事后来还是他自己讲出来的:师父真厉害哦,这瓶我偷来的师父就不要哦。 他的徒弟在阿育王寺做义工,晚上也学师父的样子不倒单,不倒单很难的,结果坐着坐着昏沉打瞌睡就睡着了。就在这时候,听到他师父的声音很浓重的四川话,他吓一跳:师父,您在哪?睁眼一看师父坐在空中。他连忙说:师父,您怎么在空中啊?您怎么不下来啊?师父说:地上太脏,我不下来。你们看照片,有没有看到桂仑老法师在笑啊?我们师公也在笑啊?他们都在哈哈哈笑呢。 我九三年有幸遇到了这位于我非常重要的给予我很大加持的师父,当时老和尚住在七塔寺,我跟他见面的时候是吃过中饭之后,大家都休息了,一个人也没有,我就过去见他。七塔寺也称为小普陀山一样,也是观音道场,那个最关键的西方三圣殿就是观音菩萨殿,过去古时候大家就在这儿朝拜观音菩萨的。老和尚很特别的,在观音菩萨主尊的大殿边上,隔了一小间就是老和尚的住处,观音菩萨是木头雕塑的,天天站在那不动;老和尚是肉身的,天天坐着也不动。 我去拜见他的时候,他就那么坐着眼睛不睁开。我怕惊到师父就小心翼翼地,边上有一个小fo龛,里面供了一尊观音菩萨,我就先给观音菩萨磕了三个头,又跪到这位师父面前,把几块钱轻轻地放在师父边上那个纸盒子里,当时我也只供养了几块钱,那时候是九三年,然后我就退后两步靠着墙边坐下,在那里静静地等着不敢有一丝响动。老和尚把眼睛睁开看着我,我马上合掌看着老和尚。老和尚很慈祥地问我:你是哪里来的?他一直都是四川的口音。我说:我是上海来的。然后他又问:你有在打坐吗?我说:偶尔有时候打打坐。他问我:你知道怎么坐啊?哎哟,这时候我突然想起,这是师父要教我东西啊,要开示了,我马上跪起来合掌,我说:请师父开示。于是师父就跟我讲打坐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要不要我告诉你们啊?(学员:要) 所以,这个法缘殊胜啊,我第一次跟老师父见面,师父就单刀直入马上给你引到法里来,就传怎样打坐。师父很简单地说:打坐身体要端直,然后眼观鼻。眼观鼻怎么观啊?是不是把两个眼聚集像斗鸡眼一样看着鼻子啊?是眼神,把眼神内收在鼻子这里。老和尚很奇特的,直接就说眼观鼻,鼻观心,跳掉一个鼻观口。然后还有一句:“观心无心,心境全无。”你看,第一次哦,就在一个中午一个人也没有的时候,整个七塔寺非常的安静,我就跪在那边聆听了老和尚对我的开示指导。这是他一生当中不倒单的功德啊,这个语言带着强大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所以我们fo教说不需要文字的,师父给你的教言你会永远记住的,我们fo教长久以来就是靠这样子传下来的。fo陀在世的时候是没有文字记录的,fo陀讲的每一句话,弟子们都会印在心里面清清楚楚,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这就叫印持。所以我到现在也是记得:“眼观鼻,鼻观心,观心无心,心境全无。”这是一个关于禅坐内观的修法,这种方法是一种智慧。 师父看我那样虔诚,又继续加以更殊胜的修法的指导,什么修法呢?叫梦瑜伽,后来学到金刚乘我才知道,金刚乘里有梦瑜伽,老和尚当时就给予我一种梦中修行的梦瑜伽指导。另外还开示说:修行人不能有男女色。所谓财色名食睡,这个“色”字老和尚又给予开示:男的不爱女色,女的不爱男色,如果有那个心,修行就没有功夫,这句话其实非常重要。由于这样非常殊胜的法缘,我后来经常去朝拜他。后来我在恩师这里剃度之后才知道,原来我师父跟桂仑老和尚有非常好的关系,道情很深,在这个世界上桂老是最佩服我师父的。后来九五年我在闭关前,桂仑老法师又派他的侍者把自己从前穿的一件衣服,麻布的一件衣服带给我。那时侯麻很粗,他对侍者说:带给某某法师的那个侍者。我师父亲自递给我,说:这是桂仑老法师给你的一件衣服。我到现在还保存着那件衣服,我师父也传给我一件纯麻的他们叫夏布,解放前留下来的师父穿过的衣服。这次首届夏令营,也让你们都穿上麻料的夏布的衣服,这也可以说是一种fo法的传承。 那个时侯我对宁波还不熟悉,但是只要路过宁波就必然要去七塔寺拜见桂仑老法师,请他开示,请他加持。有一次我陪着师父路过七塔寺,就住在七塔寺,师父亲自带我去见桂仑老和尚。他们俩个见了面非常开心,我们师父平时都把头低着,处处都很谦虚,看到别的那些高僧,师父都非常恭敬他们,自己都往边上站。我师父在fo教界是著名的高僧,是得道的高僧啊,但是师父怎么样啊?他在任何的群体里面,出家人越多越能衬出他的那种威德,这是你看得到的。见到桂仑老法师的时候,我站在师父边上,师父拉起桂仑老法师的手给我看,说:你看老法师的手是什么样的手?你看,中间三个手指前面是平的。我一看真是呢,你们有没有看到?正好这幅照片你们可以看到,两个手中间的三个手指头前面是平的。你们把手伸出来看看,你们的手指头是不是平的啊?都是有长有短的对不对?我们老和尚的手指头是平的。然后,我师父就一边赞美他说:我们老和尚功德无量啊!一边把老和尚的手拿起来放在自己的头顶上说:您要加持我啊。你看,得道高僧与高僧之间的相互赞叹恭敬。我以前来拜见老和尚不知道这个动作,跟着师父我又有了惊喜的发现。等师父把他手拿起来加持完之后,我赶快也跪下来,把头伸过去请求加持。桂仑老法师把他的手往我头顶上一放,我当时感觉到“轰”一声,很奇怪就像打雷一样,又像一道闪电,我感觉到头顶一阵清凉,醍醐灌顶,老和尚那个手心是清凉清凉的。 我师父拉着他的手摸着说:你试试看,老和尚已经修到手清凉清凉的啦。你们摸摸手心,是不是清凉清凉的?修到什么程度才会那样?那要修到你五脏六腑完全是纯阳之气的时候,你的手心才会清凉清凉的,如果你的内脏里面还有阴的虚火,你的手心不可能是清凉的。修行有很多验相的,我见过很多老和尚,有的老和尚很奇怪伸舌头给我看,当时我不明白,我想了很多年后来慢慢才知道,修行修到所谓的入三昧打成一片了,真正地入实相念fo打成一片了,那个舌头是通红通红柔软柔软的。我们现在舌头往外一伸舌苔很厚,这代表心火很旺,虚火旺。老和尚八九十岁了,舌头伸出来通红通红的,我们往外一伸有时候紫紫的,我现在才明白,不要讲什么境界,这就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啊。所以,要说认识桂仑老法师,还是在我师父的引导下才真正有所认识,我自己拜了那么多次,如果不是跟着师父去,师父亲自给我介绍,我哪里知道老和尚这些功德啊?一个大活人在那让你看,他身上有什么功德,没有内行人给你介绍,你真的不知道啊。不要说一本书一个法,唯识或者法相,中观乃至小乘声闻缘觉乘,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永远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 不要说你不会看善知识的功德,就是爸爸妈妈养育我们这么久了,我们天天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你如果不学《弟子规》,你知道爸爸妈**恩德这么重吗?真的是这样的,因为我给师父做侍者,有很多这样的机会亲近高僧大德,从每一位身上我看到他们不共的功德。有一次晚上乘凉的时候,没有外人就师父和我俩个人,师父轻轻地跟我说:桂仑老法师是弥勒菩萨在人间的化现啊。你们有没有在这张照片里看出来一点点?那个眉叫标准的慈眉,大慈弥勒菩萨的眉毛。你们再看看弥勒菩萨的那个化身——布袋弥勒,我们宁波是弥勒菩萨非常主要的一个化现地。我当时也不知道,反正我对老和尚很恭敬很虔诚的,听师父这么说,我也对着师父的耳边说:是。当时师父是秘密地轻声跟我说的,在我闭关快出关之前,有一天梦里我要去见老和尚,老和尚往那一坐哈哈大笑,真的就显现了弥勒菩萨那样庄严的神态,我跪下去顶礼,老和尚跟我说:你欠我三千块,你欠我三千块。我当时梦里想:这怎么办,我怎么还给师父呢?我说:师父,我没有钱,我拿东西抵算不算?他说:也可以,也可以。老和尚跟我哈哈大笑,我也很开心。然后我心里想:欠师父三千块钱拿东西抵,抵了大概还不够还差一点。老和尚很开心地哈哈大笑,给我摩顶加持,这次梦境后不久,我们桂仑老法师就圆寂了,九十一岁高龄圆寂。因为他跟我师父关系最好,所以整个圆寂后的事情都是由我师父去主法的,在天童寺举行的火化,火化得出舍利子五千多颗。这在我们宁波被尊为活fo的一位,一身当中极多传奇色彩的一位大修行者。 整理:妙生 校对:慧照 编辑:德藏返回目录—————————————————————————————————————–更多传喜法师fo学内容—————————————————————————————————————–
fo歌100首经典歌名是哪些?
fo歌100首经典歌名有:《南无观世音菩萨》、《阿弥陀fo在心间》、《心经》、《三宝歌》、《三世因果经》
1、《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是由韩颖心谱曲填词演唱的歌曲,观世音菩萨是fo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他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化现,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2、《阿弥陀fo在心间》
《阿弥陀fo在心间》是新加坡歌手,柯佩磊演唱的歌曲,阿弥陀fo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fo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
大乘fo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fo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要。而汉传fo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fo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3、《心经》
《心经》是所有fo经当中,最为简短,却微言大义的经典之作。在浩瀚如海的fo教经典当中,它就好像是fo法的明眸,照遍所有人的双眼。
4、《三宝歌》
《三宝歌》作于1930年。由擅于音律的弘一大师(李叔同)谱曲,太虚大师再依曲作词。 两位高僧共同圆满此极为稀有的三宝歌,因缘可谓殊胜。流传至今,已成为fo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三宝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现代梵呗,同时也是对古代梵呗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在重大的fo教活动上,都会先唱《三宝歌》,该歌已经成为中国fo教的教歌。
5、《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经,又叫三世因果文,其目的是借劝人向善之名进行fo教化缘。此经是中国人所编撰,这一点是人之的共识。其主要讲: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道教的民间饰物有哪些?
木鱼
又称“木鼓”,俗称“鱼子”。形圆而刻做鱼形,故号木鱼。中间掏空,击之作声。通常放在经案的右手边,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诵念经文时配合经韵而使用,经文的每个字都要落在木鱼的点子上。《无上秘要》:“木鱼清磐,振醒尘寰。”
帝钟
亦称三清铃、法铃、法钟,道士行仪时的法器。帝钟有手柄,柄端称“剑”,呈“山”字形,是道教三清的象征,代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帝钟有降神、驱魔的作用。法师施法时以单手持柄摇动,其叮呤叮呤的声音,意为“振动法铃,神鬼咸钦”。
磬
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圆磬”,圆形而中空,铜制或铁制,一种称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制成。道场上多用前一种,通常放在经案的左手边。磬的主要作用是通报神灵,也可以消灾解厄。平时道教徒或香客进殿朝拜,殿主在其抬头起身之时击磬。道场诵经时配合科仪,也要击磬磐。
引磬
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状,铜制,器底隆起之顶端,附有木柄,以便携持。木柄有绳,连一铁杆或铜杆。道众在醮坛朝拜或“转天尊”时,持而鸣之,用以引导道众,故名“引磬”。
钟
一般由铜或铁铸成。钟内无舌,击之发声。有大钟和小钟之别;大钟用于道观早晚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鼓和板使用;小钟用于道场作为法器,与鼓配合击打。《道书援神契》:“古者祭乐有编钟、编磬,每架十六,以应十二律及四宫清声,又有特悬钟、特悬磬,特悬者,独悬也。今洞案金钟、玉磬,又有大钟等,皆本诸此。”
鼓
圆桶形或扁圆形,边围鼓起,中空,两面或一面蒙以皮革。鼓有大小之分:大鼓用于道观早晚开静、止静时,配合大钟和板使用;小鼓在道场作为法器,配合小钟使用。鼓的声音,被认为具有通神和辟邪的作用。道教对击鼓颇有讲究,可以打出”风云雷雨”的模拟音响,且能配合经韵板眼,谓之“花点”。《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凡建醮道场行法事时,必先鸣法鼓”。
铛
又称“单音”、“铜鼓”等,俗称“铛子”。是用小铜锣固定在长柄的木框上,用拨子敲打出声。如果是十面小锣固定于同一木架,安上长柄,则称“云锣”或“云璈”。
钹
亦名“铜盘”。一般为铜制。形状是中央隆起的圆片,在其隆起部位系有红布条。有大小之别:大的称为“饶钹”、“闹钹”或“大钹”,小的称为”钗”或“钗子”。击打时双手各持一片的布条,合击发声,也有的把一片置于圆形的凹状布垫上面,用另一片去击打。在道场上,通常和铛子配合使用。
铃
又名“三清铃”、“摇铃”、“帝钟”、“法钟”、“法铃”等。一般为铜制,有柄,铃内有舌,摇动发声。柄的上端为“山”字形,象征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认为,法铃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在道场上使用时,须以单手持之,向一边有节奏地摇动。《上清灵宝大法》:“振动法铃,神鬼咸钦。”
笏
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玉板”、“玉笏”、“手板”等。原是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朝中之笏有一定之制,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和士用竹片。道教则不受此限,根据条件均可使用。举行道场时,高功登坛,双手捧笏,如对天庭。《道书援神契》:“古之公侯皆执圭,周礼有桓圭、信圭、躬圭,礼记:士执鱼须文竹木简之类也。”
如意
一般为玉、木、骨制成。形状略曲如“心”字,有三点:首尾两端作云形或芝形,中央一点圆形。象征“道化三清”之意,又喻一心尊三宝(即道宝、经宝、师宝)。《太清玉册》:“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上清经》:“天尊手持如意,宣说玉枢宝经。”道教方丈在宣说经教或其他隆重科仪中,亦手持之。
法印
一般为木制、铜制或玉制。印面上刻着具有道教含义的文字,甚至有的还刻着完全符式化的图案,印钮一般是狮子或其他避邪兽。道教自从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传有法印,沿袭至今。法印是道教奏达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经》:“法印照处,魅邪灭亡。”
法剑
又名“宝剑”、“令剑”、“七星剑”。在钢铁锻制的剑身两面,各镶有青铜制的北斗七星图样,靠近剑柄处有龙、符的图案。道教认为宝剑是斩妖诛魔的强力法器,张天师的家传宝物即为宝剑及天师印。通常剑身单薄的七星剑是以两把并握使用,有时也可分持两手,又称“双剑”或“合剑”。也有一种是在剑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剑,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又称“桃剑”。道士在行法时,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剑者。
令牌
又名“雷令”、“五雷牌”。为圆顶平底之木牌。侧面边围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上圆下方的形状,象征天地。令牌是道士差遣神灵的神圣法器,有辟邪的作用,也可用于差遣雷神。令牌的形状与图案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刻有龙或宝剑,有的刻有“五雷号令”、“总召万神”等。《道书援神契》:“周礼,牙璋以起军旅,汉铜虎符上圆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状,背文作一坐虎形,铭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将用令牌,此法也。”
甘露碗
又称“水盂”、“水碗”或“清水碗”。在道场上用来盛装法水(又称”甘露”)。古为竹制品,今多为黄铜制。其器如茶杯状,口略大,杯子周围绘有”五岳真形图”。但也有饭碗状的水盂,口略窄。道场上的高功,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拿着杨柳枝(或用塑料树枝代替),沾取盂中的圣水,遍酒醮坛以示净场,《灵宝济度金书》:“杨枝洒净业垢,解除尘秽于无形。”有时象征普施甘露,济度亡魂,《太上全真晚坛功课经》:“甘露流润,遍洒空玄,拔度沉溺,不滞寒渊。”
镇坛木
又名“震坛木”、“奉旨”、“净板”等。为略呈长方体之木块。顶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涂成红色。正面刻有“万神咸听”四字,两端刻有乾坤、坎离四卦。在道场进行中,镇坛木被置于桌上,由高功配合科仪使用。道士专行法术时,也用来拍击桌面,威吓恶鬼邪魔。
令旗
为高功在醮坛发号施令的旗子。旗为三角形,旗面为黄色,镶以齿状红边,上有一条黄色红边的飘带,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敕召万神”四字。
幢幡
法坛仪仗常用法器。幢、幡的区分在于:幢顶有盖,并有执杆,可以手持;幡顶无盖,有手持者,亦有悬挂于神像两侧。法坛设置幢幡主要用于盟天告地、昭真召灵。
朝笏
又称圭简、朝简、朝板、奏板等。原是古代朝廷上官员所执的手板,上面可以记事,以免遗忘。在道教法坛上,仍尊古意以示法师向帝尊奏告;朝拜时均是两手恭执朝笏于胸前,以表尊敬。
天蓬尺
亦名“法尺”。为长形方木。六面雕满了日、月、二十八宿的名称,及三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等图案,还有天蓬元师的圣号。以此行使天蓬元帅的神力,具有辟邪除魔的作用。《道书援神契》:“古者祓除不祥有桃枝,后羿死于桃棒,故后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类也。”
法绳
又名“鞭”、“法鞭”、“净鞭”或“法索”等。木柄上雕有蛇头状花纹,其下接有苘麻或棕榈等纤维搓成的绳身,绳后亦有结尾,看去俨然一条完整的蛇。蛇头部分涂有朱漆,上有八卦图案,更精细者甚至从蛇口处还有人头露出。此外,也有的利用天然的曲木来表现蛇身。道教认为法鞭可以鞭挞妖魔,辟除邪怪。道士行使法术时常紧握蛇头,用力抽打。
师刀
即法师所用的刀。一种是黄铜制的短剑,剑锋很钝,前端呈椭圆形,柄上串有铜钱或小铁环,形状颇为怪异。另一种是锐利的铁刀,又称”巫剑”,形态介于法剑和菜刀之间,上面刻着太上老君的圣号。
双锏
是一对四角形的棍棒,前端略细,铜身雕有瘤状的结节,相当于鞭之类的武器。多为台湾的红头道士使用,在驱除恶魔的仪式上,手握双铜挥舞,做出猛烈的动作。
龙角
闾山派所用,亦名“角”、“海角”、灵角”、“号角”或“角笛”。大陆道士一般使用海螺,又名“法螺”;台湾的乌头道士使用牛角,红头道士使用锡角。一般内外遍漆朱色,有的刻有北斗七星及南斗六星的图案及日、月字样,也有的在吹口处缠以红布或红绳。龙角是从战争中的号角转变而来,道士藉其音响,以为召集神灵、祛除妖氛之用。
草席、伞、扫帚、灯笼
铺在法坛的草席,是用来表示圣域的范围,如果草席卷成棒状,也是一种降魔用具。台湾的乌头道士在举行拜表仪式时,常在坛上打一把伞,遮断秽气不使侵身,以保持自身洁净。扫帚也是排除邪秽的用具,有着类似法器的作用。法坛上悬挂灯笼,具有召请各路神抵降坛的含义。
手炉
道坛法器。即:有柄的香炉。用手持炉,故称手炉。古代灌献之礼用圭瓒,瓒的形状像盘,内盛放祭酒,手柄像圭,执柄以行灌献之礼,手炉即源于此。道教仪式有上炉香科仪,法师执手炉燃香,以行祭
拷鬼杖、打鬼杖、打鬼棒:一般是用在超度道场,镇道场,必要时驱邪用
天皇令、财神令:用来请神的信物
步罡毯:在法会(如,九皇会)时,踏罡步斗在地上的
龙虎旗:祭祀活动的一种三角形旗帜, 分龙旗、虎旗、马旗、象旗等动物的旗帜,统称龙虎旗。
拂尘:很少在道场中使用,一般是神仙的法物或高道的法器
朝简:道场中的经师都可以使用的。上奏拜表使用。对上界、下界(鬼)都是可以使用的。
.圣卦:也称“圣杯”。一般在神案前都有一对。有阴阳之分。主要用于作为神明回答的依举
玉圭:同“如意”、“朝简”相似。但玉圭只能对上界(神明)使用
还有桃木剑 铜钱剑 铜镜 八卦镜 长命锁、符牌、八卦钱、尺郭钱、貔貅 五帝钱 十帝钱
太多了
-
补财库
-
升财运
-
开财库
-
造财库
-
升职升官
-
化解太岁
-
还阴债
-
还前世债
-
还受生债
-
送替身
-
破小人
-
化解官司
-
化童子煞
-
和合术
-
观音借库
-
观音还库
-
龙王借库
-
旺财神
-
生意转运
-
换运聚财
-
五鬼运财
-
择吉日
-
补合婚
-
催姻缘
-
催桃花
-
观音赐子
-
拜文昌
-
拜太岁
-
引渡前世
-
化解婚煞
-
拜仙家
-
超度婴灵
-
去除阴灵
-
贵人扶持
-
万能退病
-
驱邪病
-
催欠债
-
金榜题名
-
学业顺利
-
文昌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