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度七代
超度七代
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fo事,设斋祭莫死者,称为“烧七”。“三七”即第三个“烧七”,也就是人死后的第二十一天。“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也有“三七”由女儿或者儿媳办理烧纸钱、烧香的说法。
烧七之俗南北朝时就已流行。自古以来,烧七成为丧葬礼仪中的一俗,丧家逢七举行道场功德,为亡者修福,俗信可以超度亡魂,使之免入地狱。其活动颇多,而且有简易与隆重之分。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
扩展资料
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公开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序。(骨灰盒在殡仪馆寄存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
目前常常将做七改动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替代)、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
参考资料来源:民政部- 头七,丧葬风俗?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七
在中国,人死后家人为何给死者做七?
做七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事实上这主要是受fo教和道教的影响。
fo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fo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fo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fo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fo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坟祭奠。期年为周年。三年过了才换下孝衣。所谓守孝三年,至此了结。
现代做七比起传统的做法要简单,但很多人还在“大期”日到殡仪馆烧点纸,祭奠一下。
;id=80
给刚逝去的亲人烧纸返几七,有讲究吗?
烧七,烧头七、三七、五七、七七。
祭奠亲人,烧七时,包括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烧的纸,从种类、数量上没有什么限制,一般都是使用黄色“烧纸”,还可以烧金元宝、银元宝。地点,一般都是到墓地、骨灰寄存处烧纸。时间,在东北,都是在12点中午之前。烧完纸,走时不能回头。通过烧纸祭奠逝者,只要能够表达亲人对逝者的爱戴与思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达到了中国传统习俗的核心目的。
通过对逝者的祭奠,可以增加亲人之间联络,加强感情,促进家庭和睦、团结,推进社会和谐。通过祭奠活动,还可以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形成良好家庭风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良好家风推动社会风气进步与发展。
做七、断七日期的推算方法
民间普遍流行的“做七”活动,“做七”也叫“七七追荐”,俗语叫做“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或者“水陆斋仪”等等,这是民间办丧事时经常要举行的一种超度死者亡魂的法会。它在人死后每过七天就举行一次奠礼,或者颂经设斋,或者礼fo拜忏,以追荐亡灵,民间简称为“做七”。举行法会的时间间隔一般最少要七天,最多要做到四十九天为止,也就是说要每隔七天做一次,一共要做七次。做七原是fo家的的法事,到了宋代以后,道家也为人设道场做七。做七的民间习俗的解释是,人死七天后就会转生,每七天为一期,期满后会再降生,若一期期满后未得生缘,须再等一期,直到四十九天后为止。也有的民间习俗是这样解释做七风俗的,如湖南人认为,人死后每七天就会有一次冲克,这种冲克当然是对生者而言,因此每逢这个时候,生者就要为死者颂经超度,以免发生对生者不利的事情。
旧时杭州的做七风俗是这样的,“一七”一般叫“头七”或首七,通常在第六天就开始,据《杭俗遗风》上说:做七须在第六日上,故名曰“敲六头儿”,要用土地庙的和尚来做,首七要敲打。内容是拜十五忏,挂功德画,张挂榜文,只是不放焰口,只观一下灯就结束。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杭州的遗风认为二七与煞期不远,因此要兼做煞七的法坛或轮做送七,相对而言,二七的做法比较简单。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经,晚上要放焰口,焰口是梵语的音译,就是fo教中地狱里饿鬼王的名称,据说它肚大如山,喉咙细如针,一切饮食到了它的嘴边,都化为灰炭。也有的说焰口渴望饮食,所以口吐火焰,因而被称为“焰口”。而当地的习俗对放焰口则是从实际意义上来理解并执行的,死者的亲属为了避免死者投生饿鬼,因而遍施饮食于鬼神。仪式是这样的,一般在黄昏时候,丧家取一些干净的水,和一些米饭糕饼之类,右手按器,口念咒经,后来改为口称如来fo的名号,再取出食器,把这些食物都倒在地上,意思是布施和超度了饿鬼。做四七时大多由亲戚朋友出钱请和尚念经,另外家人也准备酒食、供羹饭、焚纸进行祭奠。五七按照风俗习惯应该请道士来做,大的法事要请九员,小的也要请三员。最体面的五七是道士游街都坐上宪轿,上罩红伞,手执如意,走到庙观中去。《红楼梦》第十四回中讲到“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fo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忏水。”这是五七中比较讲究的一种做法。当地民俗认为这一天是亡灵回家省亲的日子,有的丧家还在灵堂前设桌椅,做面人形,并在墙边靠一把梯子,作为死者的魂灵凭梯返乡之用。六七一般是由女婿来操办,杭州的遗风是六七以前,都只用素菜祭灵,六七这一天,要由女婿来开荤。如果女婿较多,可以免做,如果没有女婿,则由亲戚中的小辈者代替。七七又称“断七”,四川地区叫“封七”,这一天只放焰口。七七做完后,四川人的习俗是要由僧人和道士建坛祭祷,表示七七法事的结束。
在民间特别贫穷的家庭,做七仅是哭祭一番。富裕的人家不光请僧、道念经安慰亡灵,还要作纸扎的楼阁房屋,内置锡箔元宝,扎金银山,山上还要饰草木鸟兽等物。祭祀时,把这些纸扎物都在墓前火化。安徽合肥地区把纸扎的楼阁叫做“库”,“库”是有一定规格的,必须高七尺,阔三尺,厚一尺。尤其重视第五个“七”的祭祀,到时除本家去祭祀外,亲友也携带纸钱或锡箔元宝去助祭,近代还有的人带实物金钱。做完后丧家还设酒宴款待。逢到做五七,即使贫穷的人家也要想办法烧一点纸。民间把这样做七叫做““烧七”。在做七中,民间还有一些须回避的禁忌,比如在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地方,那里流行一种犯七的禁忌,如果丧家在做七时,正好赶上农历初七、十七和二十七,就是犯七了,犯七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民间也有办法避开它,方法就是请道士做斋,少则一天,多则七天这样才能把不吉利躲过去。这里还有一种规矩,如果丧家没有做满七七,孝子就不能到别人家去,也不能理发。总之,民间葬后的做七,是一种充满了亲属寄托哀思的行为,又夹杂着不少迷信观念的习俗。
给过世的人去庙里做超拨有什么意义
给过世的人去庙里做超拨的意义:是表孝道感恩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形式,是可以积福报的!
三大香期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等日。据载,唐元和年间(806—820),观音化身庞蕴之女灵照,制作鱼篮供父修禅,后代父涅梁,涅槃之日,传为观音诞日。
陕西省西安五台山回光寺,旧有元代至正元年(1341)僧普明所撰碑记,载隋仁寿年中(601—604)此山有毒龙残害生灵,大士化比丘,以妙智力,伏彼妖术,朝廷建寺请为住持。翌年六月十九日,恬然寂灭,于空中现瑞丽相。
超度流程: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为普陀山三大香期。此三月之初十前后,国内外信徒纷纷上山,十八、十九日达到高潮。十八日三大寺例行庄重的祝诞普fo和观音法会,通常有上千僧众和信徒参加。
晚上数千人在圆通殿内外坐香,齐诵大悲观世音名号。翌晨,三步一拜上fo顶山。十九日中午,各寺庵上大供,由住持带班顶礼祝福,设斋供众,晚卜举行随课普fo。
此时,大众齐声唱念顶礼诸fo菩萨名号,拜愿此起彼落,庄严肃穆。同时,普门、地藏、普贤、文殊诸殿诵拜各类经忏,寺内灯烛辉煌,通宵达旦。香会期间,各地信徒及旅游观光者常达一二万人。
民俗给去世的亲人烧七是什么典故
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fo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源于fo教说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fo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fo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fo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fo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fo家的事。
源于道教说
相反,也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本于道教。从该俗的实践看,做七既请僧众诵经,也请道士诵经,而民间关于做七由来的种种解释,多与道教的地狱结构及功能的宣传相吻合。清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二还结合做七习俗起于元魏、北齐的历史背景来对此论证:“按元魏时,道士寇谦之教盛行,而道家炼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为断,遂推其法于送终,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还引证《韩琦君臣相遇传》:宋仁宗驾崩,英宗初即位。光献太后对宰臣韩琦说:“当初立他(指英宗)为皇太子时,臣僚多有言不当立者。恐他见后心里不好,昨因斋七,并焚于钱炉矣。”这个引证别有深意——众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后,道教一直备受尊崇,到真宗时更受到无与伦比的偏爱,还出现一个所谓“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赵玄朗,成为赵宋皇家的祖宗,从而使道教跃居“国教”地位。如果做七是fo教所创,很难想像会替已故皇帝行此奠仪的。
其它传说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
补财库
-
升财运
-
开财库
-
造财库
-
升职升官
-
化解太岁
-
还阴债
-
还前世债
-
还受生债
-
送替身
-
破小人
-
化解官司
-
化童子煞
-
和合术
-
观音借库
-
观音还库
-
龙王借库
-
旺财神
-
生意转运
-
换运聚财
-
五鬼运财
-
择吉日
-
补合婚
-
催姻缘
-
催桃花
-
观音赐子
-
拜文昌
-
拜太岁
-
引渡前世
-
化解婚煞
-
拜仙家
-
超度婴灵
-
去除阴灵
-
贵人扶持
-
万能退病
-
驱邪病
-
催欠债
-
金榜题名
-
学业顺利
-
文昌升运